English

好书与戏剧同在

2007-10-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郭媛媛 我有话说

在我们所习惯的认知中,图书是静态的、文字的,于是也是逻辑的、长久的文化产品。我们要找相对空闲的时间,在心情适意的时候,坐下来,以与图书如上的模样相配合的方式,安静地阅读与思想。正是因为太多的人对图书有着这样的定位与对待,在电子媒介兴起和信息化的喧闹空间中,图书的版图在缩小。

诚然,一

种新媒介的出现无法将一种业已存在的先辈媒体全部替代:之所以称为先辈,是因为新媒体总是延续了某种已有媒体的特点,于是,已有媒体是必须的奠基。但我们不能无视图书功能在新的时代中的坚持或者放弃。这是关系到我们还要不要图书,我们还要不要生产图书的问题。

为庆祝中国话剧百年和北京人艺55周年,中国戏剧出版社与北京人艺推出“人艺经典剧目专辑”――《〈蔡文姬〉的舞台艺术》、《〈茶馆〉的舞台艺术》和《〈雷雨〉的舞台艺术》三种图书。这套书的出版,从一定程度上解答了关于图书形态在新媒体时代的定位与延伸的问题。

这套书将人艺的三部经典剧目作为构建对象,使每部戏在历时状态的演出实践和共时状态的舞台艺术的方方面面,作为即时状态捕捉到的图书元素与面貌。戏剧于是凝固成为这时节的图书产品。我们发现,同样是静态、文本式的图书产品,阅读时却有了不同的感受。

这套书是资料的。似乎这是以文字符号为结构元素的图书最本体的功能。这套图书对由大师级的剧作家、导演和表演艺术家共同打造的三部人艺经典剧目,在时空的一个一个片段展现的颦笑和声色,经由几度创作结下的文字和图片的信息节点,进行了丰富而全面的真切展示。其中,对由剧作家的一度创作、导演、演员的二度创作和观众、评论家参与的三度创作所涉及的诸多方面,进行了海量信息的提供。正是以更多原始资料的提供,图书首先为当下和将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可以择取的历史留存。

这套书又是文献的。“人艺经典剧目专辑”显然经过了编辑思想的全面整合。在贴近戏剧艺术结构和本体特征的八大板块――作者感言、导演阐述、经典场面、创作感悟、名家点评、历史回眸、幕后花絮、演出台词本的结构划分下,图书呈现了经典戏剧的历史积淀和文化气质。集合话剧创作的点、线与面,三部舞台艺术较为完善、综合、系统地定格了基于几部戏所留下的艺术成就。将剧作家、导演、演员及戏剧评论家们的思考、认识集中地呈现,构建出属于三部经典戏剧及外延文化的文本,供后来者阅读、参照并延用。

这套书是动态的。“人艺经典剧目专辑”巧妙地运用图片,从而使静态的图书延伸出了动态的效果。书中经常在一个剧情中,以相关场景的图片和不同代演员表演剧照的并列等手段,有机延伸舞台实践的历时状态;以相关文化背景的扩展,使静态文本得以扩展表述的时空;以幕后演员练功与其舞台实践的剧照的对比,表达舞台艺术的成就是通过艺术家们的刻苦训练获取的,等等。这样在历时和幕前幕后的并在中,传达并拓展出动态的时空感。特别如经典场面更立体、逼真而具像的表现中,让读者看到了活动着的舞台和行动着的人物。

三部戏剧经典的内核处显然蕴蓄着一个巨大的文化能量场,否则不能在半个多世纪中不断上演,却不断获得观众的追捧。为了实现对戏剧艺术的更好表达,通过图片的穿插,“经典剧目专辑”吸纳了杂志的元素,甚至电视的元素,如以特别的图片、文字有机配合,让文字与图片互动起来等,以便读者产生联想。专辑是这样努力地把戏剧的观剧体验带进来。在一开篇就设置醒目插页,要引领观众走进剧场的大门,走过大厅;在看到一些剧照后走到剧场的座位上,平静心情,等着剧场的钟声响起、大幕拉开。通过纸质媒体所能运用的手段,而融入符合现在受众接受的立体、音像的元素等,构建出富有动态感的图书系列。

为了节约读者的时间,让读者能迅捷把握文章的重点,这套书的编辑摘出了每篇文章的导语,并将文中的重点文字以红色标示出来;三维立体图的设计和使用,是为了让有兴趣的话剧爱好者能够随时照图排练;而挖掘出焦菊隐手绘草图那样珍贵的资料、郭沫若先生的手迹和一些从没有发表过的剧照、演员进行创作时的幕后花絮等等,则是为了满足读者的好奇与期待心理等。

“人艺经典剧目专辑”,中国戏剧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