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已经忘了这回事”

2007-10-1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谢殇谛 我有话说

当多丽丝・莱辛得知自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她刚从医院回来,面对把她围在门廊上的众多记者,她说:“我只有一点点惊讶,因为我已经忘了这回事了。我的名字已经在短名单上这么多年了,这四十年来一直是

这样。”

四十年,也许繁华已落尽,落寞已多年,可她绝对是任何一本西方文学史讲到20世纪时不能轻易跳过的一个作家。

正如她纷繁丰富的代表作《金色笔记》,她的一生亦无法被简单定义。在《金色笔记》中,黑红黄蓝四种颜色的笔记穿插交织,她的一生,多彩亦如是。

1950年,她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轰动英国文坛,可她那时仍在穷困中,拖着孩子居无定所,直到当时的地产大亨,霍华德・塞缪尔,由于欣赏莱辛的作品,免费租给她一套房子。

1957年,为了不让一个年轻人失望,尽管不喜欢写分析评论性的文章,莱辛还是为《宣言》写了文章,这就是她成为“愤怒的青年”的由来。

1958年,伦敦爆发了反核武器大游行,目的地为英国氢弹中心奥尔德马斯顿。上千名知识分子,尤其是艺术家,参加了游行。多丽丝・莱辛赫然冲在前面。

1972年,在《金色笔记》再版的《前言》中,莱辛交待了自己的创作动机:在英国,人们很难找到一部像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司汤达的《红与黑》那样全面描写“时代的精神和道德的气候”的作品,而她要向这些艺术大师学习,为英国文学弥补这一缺憾。《金色笔记》不仅描勒了非洲和英国,还纵览了美国、法国、俄国、中国、朝鲜、日本、古巴等许多国家。多丽丝・莱辛试图描摹的,是20世纪中期整个世界的风貌。她曾声称《金色笔记》是“一次突破形式的尝试,一次突破某些意识观念并予以超越的尝试”。

多年后,莱辛的一名故友负担不起他女儿汉娜在寄宿学校的费用,她毫不犹豫地代为支付――作为礼物而不是借款。莱辛提出的唯一条件是:不要把这事告诉任何人,特别是不能告诉汉娜。

2005年,莱辛当年的出版商汤姆・马希拉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感叹:“出版于1962年的《金色笔记》被公认为多丽丝的代表作。毫无疑问,这当然是当代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多丽丝的作品涉猎甚广。她风格独特,常常很动人。在我看来,她早就该得诺贝尔文学奖了。把1000000美金的大部分都送出去,她一定会感到很开心的。我肯定,多丽丝会说她不在意获奖――非常渴望她获奖的却是我。我有13位作者都获得过诺贝尔奖,好几次,我甚至懒得去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仪式。可多丽丝要是得这个奖,那就是最美妙的事了。”

今年的诺贝尔奖错过了菲利普・罗斯,错过了奥兹,错过了阿特伍德,可是,没有错过多丽丝・莱辛。对于我这样的文学爱好者而言,这真是一件美妙的事情。

《金色笔记》(译林出版社)中译本新版封面,该书已完成印刷,即将上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