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说梦楼外怀行翁

2007-10-3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眉睫 我有话说

张中行先生的逝世,在去年曾引起颇长一段时间的悼念与追怀。中行先生生前平淡,逝时想必亦安然,正所谓“寿终正寝”。至于身后亲友、学生辈追怀其人其文,并集结成书,恐怕于逝者非其愿。然而,逝者已逝,无论其愿何如,追怀之于后死者,总是一种回忆的方式。所以,孙郁、刘德水先生做了一件善事,让我们通过二人编

选的《说梦楼里张中行》一书,于先生文章之外知道更多有关中行先生的“文”和“事”。这里所谓的“有关中行先生的‘文’和‘事’”,是指他人眼中的中行先生的“文”和他人回忆中的中行先生的“事”。因此,如编者所说:“我们不想把这部书编成一部单纯的‘怀念文集’,更想使它带有一点儿研究性的色彩。”应该说,编者的初衷是达到了。

初衷是达到了,书也是好书,书里的文章也有一些好文,然而真正从“编”的角度看却未必编得好,只能说搜集了一些文章,堆在一起而已。何谓“编”?在我看来,至少包含以下几种意思:一是“选”,二是“校”,三才是“编”(含义相对狭义的“编”)。至于本书编者只能说前两种工作做得尚可,而后一种是否做到则未敢苟同。此书目录4页,每页14篇文章(最后一页12篇,加进“著作系年”“编后记”才有14篇),也就是说,追怀或评论中行先生其人其文其事的文章总共54篇,很可惜编者没有按照一定的类别将所选之文分门别类,因此读者翻阅起来很是不便,如同是关于中行先生的生平文章很可能相距甚远,我们就很难将其一生联系起来比照着读。依我看来,应该是序跋归序跋,访谈归访谈,研究生平之文章归研究生平类,评论其文之文则归评论其文类,如此等等。

孙郁、刘德水二位先生认为:“张中行先生的学问思想、文章风骨、人格价值,在二十世纪后半叶,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他的出现,填补了我们精神传统中某些缺失的东西”,为了这一魅力不至于随着老人的离去而暗淡,他们才编了这本书。以上所说“某些缺失的东西”乃是指“中国优秀的古典人文传统、五四精神、西方的科学理性”。从“选”的角度来看,二人做得相当成功。他们都是中行先生晚年的追随与仰慕者,对其人其文向往不已,因此对中行先生的文品和人品有相当深度的把握,平时亦对有关中行先生其人其文的文章有所搜集整理。从附录刘德水所编《张中行著作系年》,可以看出他对“张中行研究资料”的掌握是多么丰富,亦可见其扎实的资料整理的功底。可以说,此书在一定程度上是首部“张中行研究”的著作,真正揭开了“张中行研究”的序幕,让世人更多了解中行先生其人其文,从此也知道“张中行研究”的必要了。

在本书洋洋洒洒数十万言的篇章中,我们可以读到许多从不同侧面、角度评述中行先生其人其文的,有的还不乏精辟之论。有的文章是专述中行先生的罗曼史,如《且觅黄英伴老夫》(李丰果);有的专门研究中行先生的散文,如《五四“遗孤”》(林贤治)、《他是那样的旧,又是这样的新》(止庵)、读《负暄续话》(启功)等;有的专门研究中行先生的哲学研究和思想,如《〈禅外说禅〉读后记》(启功)、《珍惜生命的诗哲情怀》(刘德水);有的评述中行先生的古典文学著作,如《〈诗词读写丛话〉前言》(张厚感、陶文鹏);有的则从整体综述中行先生的哲理思想、艺术成就,如《哲思与激情》(孙郁)、《风入寒松声自古,水归沧海意皆深》(李世中);还有许多是先生的一些“二三事”。读罢此书,我们将对中行先生其人其文有个立体的把握,乃至窥探出其“神”来。我想,此书是“选”得很到位的,想了解中行先生,在读其文以外,此书亦不可不读。

下面与读者分享一下其中的一些精辟论调吧,或许不了解中行先生的读者读了之后也会喜欢其文章和思想:

“张中行等复兴了一个散文传统……他是把言志一派文章中的‘土【士】’与‘平民化’发挥到了极致……他执著于现代文明的精神,却无意于现代文明的物质。”――止庵。

“他的文,不像老年人,生气流动,精光内蕴,不同于枯寂沉闷的一般死笔呆文字。读他老的文字,像一颗橄榄,入口清淡,回味则甘馨邈然有馀。这里面也不时含有一点苦味。”――周汝昌。

“他让我们看到流行了四十余年的文风的孱弱性。与他这样沉浸在东西文化之海的文人比,当代轻薄的文人应该感到惭愧。至少,这位文化老人,他的深厚的历史感和独立的人文品格,对我们当下浮躁的文坛来说,是一个深刻的提示。”――孙郁。

“他对自由、民主、科学理念的坚持使我想起五四那一代人。他到底是‘五四’的遗孤。”――林贤治。

以上殊堪知人知文之论,中行先生有如此之众知音读者,真可谓善矣哉!愿读者亲自翻阅,想必如我等好中行先生之文者,浸润其中当不知日月之几何也。

《说梦楼里张中行》,孙郁、刘德水编选,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6月出版,2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