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美国怨妇战胜比利时美女,赢得龚古尔奖

2007-11-07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康慨 我有话说

62岁的老作家达尼埃尔・佩纳克获得了2007年的雷诺多奖

吉勒・勒鲁瓦(左)得知自己获得龚古尔奖后,与其出版商伊莎贝尔・伽利玛(IsabelleGallimard)在德鲁昂餐馆相拥庆贺。然而,获得作品《阿拉巴马之歌》却非出自伽利玛出版社,而是由另一家出版商“法国水星”出版。

阿梅莉・诺东的《既非亚当,亦非夏娃》意外大败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一部以美国大作家斯科特・菲茨杰拉德之妻泽尔达为原型的小说《阿拉巴马之歌》(Alabama Song),赢得了法国最著名的年度文学奖―――龚古尔奖。

这是48岁的吉勒・勒鲁瓦(Gilles Leroy)的第10本小说,今年同时入围了法国三大年度文学奖:龚古尔奖、雷诺多奖和美第奇奖的决选。

巴黎时间11月5日,午饭前,按照惯例,龚古尔奖的评委们集体空腹,在德鲁昂餐馆的门厅,举行了简短而乱哄哄的小小仪式,揭晓了大奖得主。宣读毕,评委们便抽身退入馆子深处,大口喝酒,大块吃肉。

评委与作家各爽各的。龚古尔奖的奖金虽然只有象征性的“十个欧”(约合人民币一百来块钱),只能凑合着买瓶当年的无名新酒,但大奖的红色腰封历来是获奖图书最好的广告,亦可使其作者受用无穷。

“我非常高兴,因为我为此书花去很长时间。”勒鲁瓦在饭馆门口接受采访时说,此奖也是对小说主人公泽尔达被忽视的,以及不被认可的才华的承认。他告诉法新社,自己没指望得到龚古尔奖,前一天还在自家花园里照常种树。

书名《阿拉巴马之歌》来自20世纪60年代大门乐队(The Doors)的一首同名摇滚名歌。

勒鲁瓦早年从事新闻行当,以1987年出版的小说处女作《哈比比》(Habibi)登上文坛,但为生计考虑,1990年代才转入全职写作。

他到底是记者出身的作家,专长虚虚实实的笔法,深知非以文学之笔为刀,便不可能将真人的内心剖个七零八落。《阿拉巴马之歌》从泽尔达・菲茨杰拉德的角度出发,用“我”的口吻,讲述她掩映在名流作家丈夫阴影下的怨妇生活,亦追述两人从热恋到造孽的内室秘辛,直到她与精神病患鏖战多年,终不免完败的悲剧结局。

  泽尔达的故事

“我不可能淡然处之。”勒鲁瓦说,“泽尔达活着和死去的方式都不是淡然处之。”

他把泽尔达的故事写得轰轰烈烈。“我爱那些有极强欲望的人,欲望的力量,对自由的渴望,让他们鹤立于凡尘。”他说。

泽尔达・塞尔(Zelda Sayre)1900年7月生于美国南方州阿拉巴马的蒙哥马利,父亲是州高院的法官,爷爷是参议员。少年泽尔达漂亮且有才,受过优良教育,16岁那年获封阿拉巴马小姐,18岁遇到21岁的奶油小军官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生发烈火浓情,遂于1920年结婚,从此开始了一度耀眼夺目,但终至痛苦不堪的婚姻生活。

这对才子佳人乃纽约名流,堪比电影明星,一年开支三万美元,以时价计,简直挥金似土。但作为一战之后爵士时代的纵乐代表,小两口更爱杯中物,双双成为酒鬼,几乎日日皆醉。

泽尔达产子斯科蒂后,夫妇俩同去巴黎追求文学贵族的生活,与海明威交友至深,但泽尔达不喜海明威,竟暗认这位硬汉作家是文弱丈夫的小蜜――他俩肉麻地互称“菲兹”与“海姆”。而某次晚会,由于菲茨杰拉德与伊莎多拉・邓肯谈兴太浓,冷落娇妻,导致泽尔达以自伤泄愤。

泽尔达的怪脾气日渐升级,1930年发生大崩溃,不久被诊断为精神分裂。

尽管如此,她仍然于1932年出版了自传体小说《为我留下那首华尔兹》(Save Me the Waltz)。泽尔达确诊后被送院隔离。1947年3月,北卡罗莱纳艾什维尔的高地精神病院突发大火,九病人遇难,泽尔达亦在其中,死时年仅47岁。

她丈夫同样是苦命郎,虽有《大人物盖茨比》和《夜色温柔》挣来的旷世名望,但妻子不成样子,他自己酗酒加肺病,潦倒破败,1940年再被心脏病击倒于洛城,迷惘一代的领军人物终被夺去44岁的荒唐生命。

勒鲁瓦显然通读了许多素材,包括泽尔达的往来信件、她的自传体小说,以及大量菲茨杰拉德夫妇的传记,这才披上泽尔达的皮,以她的笔,写她的故事。有些细节十分古怪,比如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比试阳物长短,泽尔达从旁认定丈夫更胜硬汉一筹。但更重要的是,勒鲁瓦笔下的疯女人无意为自我辩解,她确有一腔文学热血,以及许许多多的野心,私欲和愤怒,虽闭锁于内心,但总在徒然寻找出路。丈夫先死之后,泽尔达认识到了那种“将我们联在一起的疯狂(folie)”――是疯狂,而非爱情,让泽尔达与斯科特成了一对疯鸳鸯,亦将他们双双毁灭。

菲茨杰拉德在《崩溃》(The Crack-Up)里写有一句名言:“毋庸置疑,所有生命都是一个毁灭的过程。”呜呼,真可谓一句中的。

诺东一票未得

今年的《阿拉巴马之歌》赢得不容易,经历14轮投票,才在终评阶段战胜了其余四部候选作品,从六位评委手中赢得四票,另外两票为奥利维耶・亚当(Olivier Adam)的《无处容身》(Al'abriderien)所得,后者所写,乃法国移民收容站内一个等候跨海入境英国的女人。但最令人感到意外的,却是日本出生的比利时美女作家阿梅莉・诺东(AmelieNothomb)所著《既非亚当,亦非夏娃》(Nid'Evenid'Adam)的一票未得。此书广获媒体好评,在市场上亦大获成功,据IPSOS-LivresHebdo的统计数字,《既非亚当,亦非夏娃》乃今年9月法国的小说类畅销冠军,迄今已销出了25万册。它以半自传性的口吻,讲述比利时女作家在日本发生的爱情离合。小说的封面,正是诺东女士本人化着日式白面妆,手持日本利刃的照片。

此前,媒体已为玛丽・达里厄斯克(Marie Darrieussecq)的《汤姆死了》(Tomest Mort)未能入围龚古尔奖而议论纷纷。达里厄斯克的成名作《母猪女郎》曾两次在中国出版,她本人亦曾于去年春天接受了本报记者丁杨的专访。

去年,美国作家乔纳森・利特尔(现已入籍法国)以《仁人善士》(Les Bienveillantes)取得了压倒性胜利,毫无悬念地将龚古尔奖收入囊中。伽利玛出版社日前宣布,此书印量已达73万册,十分惊人。法国文学专家余中先正在苦译这部900页的超长巨著。

同日揭晓的雷诺多奖授予了62岁的老作家达尼埃尔・佩纳克(Daniel Pennac)取材于亲身经历的小说《校园蓝调》(Chagrind'ecole)。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