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法国南部古城

2007-11-1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沈坚 我有话说

加尔河罗马高架水道桥

夏日的一天,从蔚蓝色海岸驱车北返,途中顺访了心仪已久的加尔省。加尔省以流经其境的加尔河获名,尼姆就是加尔省的省会。法国的行

政区划有大区、省两级,省颇多,似有90个,面积多有限,至多相当于中国几个县、或一个地区那样大小的地盘。以我走访过的一些法国省会城市看,常仅几万、十来万人口,有时还不抵中国很多地级市。然其街市优雅,安谧洁净,行人寥然,城中花木扶疏,气清神爽,堪为最佳的适居城市,尼姆便是其中的一处。

去尼姆的中国人极少,一路走来,竟几乎没有遇到一位。国人喜好扎堆出行,专挑大都市跑,旅行社也热衷于走马看花若干国游之类的洋排场,凡脚沾花都巴黎,便算游过法国了。其实,法国可看的地方多的是,欲真正品尝法兰西的原汁原味,探寻其文化的深层积淀,感受它为何从先前的高卢凯尔特源头而转入罗马-拉丁传统之流,则须往南方实地走走。巴黎的文明遗存,终究不比南法久远。巴黎留给今人的,大抵已是中世纪晚期后、近代为主形成的城市格局,而要真正领略更早的罗马统治时期的风貌,诚不可不去南法、不可不访尼姆。这就好比来中国,仅逛北京、看明清是不够的,还须沿历史追溯,奔西安、洛阳,看汉魏晋唐,看秦俑。

尼姆所在的南法一带,据阿尔卑斯山之麓、地中海北岸,位处罗马势力由意大利北上高卢的首当其冲之地,是法国历史上最先遭遇并接受罗马文化影响的地区。公元前122~120年,罗马人侵入南法罗讷河下游,开始建立行省殖民地,此后南法的广大地区遂有了“普罗旺斯”(Provence)之名,也就是拉丁文“行省”的意思,一直沿用至今。

帝国初年皇帝奥古斯都便在这个称作“尼姆”(Nemausus,意为“泉之精华”,其名源于当地一处传说有治愈功能的涌泉)的地方创设一座新城,并将此地赐予退役老兵。尼姆由此而兴盛,迄今已逾2000年,与纳博讷、奥朗日、阿尔勒、艾克斯、格勒诺布尔、里昂等几座法国最古老的城市相比,尼姆则堪称“之最”。其罗马时代遗留的地面古迹如此众多,历经沧桑,几度春秋,今犹完好见存。似乎可以说,没有到过尼姆,你将很难了解古代罗马对于法兰西曾经施予过何等强烈的文化印记,以致有人将尼姆比作“法国化的罗马”。

我们一行最先参观的尼姆古迹,就是那座举世闻名的罗马高架水道桥,因横跨加尔河(罗讷河支流)上,通称加尔桥(PontduGard)。这里位于勒穆兰附近,距尼姆城有一段不长的路程。

加尔桥约建于公元前19年,相传为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密友和副手阿格里帕所设计。但也有人认为,该桥工艺如此完美,推测为后来年代的建筑。加尔桥实际上是当时罗马人为给尼姆城提供生活用水而建的一座输水道(aqueduct,或作渡槽)的一部分。这条输水道原长约48公里,比迄今尚存的另一处同类建筑―――西班牙塞哥维亚输水道(16公里)要长得多。水道略呈斜度,据说它从远处的水源地尤赛斯到尼姆城出水口约有17米落差,日供水量可达2万立方米。现在则仅存了横亘于加尔河上的这段桥体,长268.83米,通高约48米。桥以巨石砌就,不加灰泥涂抹,石块表面有不规则的突起,古痕斑驳。桥有上中下三层叠拱,下层6孔,最大1孔跨于河上,这一层供行人过车,后已改造为公路,中层8拱,上层系输水的渡槽,排有35小拱。其桥墩的迎水面,砌筑成尖状船头形(分水角),不外为减缓洪水期上游来水的巨大压力,一如我们在国内见过的不少古桥那样。看来在许多自然现象面前,无论东西方人们的理解和所取的因应措置,都是相通并带有近似性的。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加尔桥,通体看来,造型优美,气魄宏伟,且结构相当合理,极富使用价值。2000年前的罗马人能够奉献于世人以如此壮观的人工奇迹,历久而不堕,着实令人叹为观止。从历史上看,罗马当局征发大批劳力,曾先后修建过11条大型石构水道,加尔桥作为其中之一,饱经沧桑,能够存留至今,是很不容易的了。

今日的加尔河,早已水量骤减,仅见一脉汩汩细流,我不知这是否为全球性水资源匮乏的一种表征?只见大部分桥墩都矗立在裸露的岩岸上,失却了清冽河水的浸渍与抚慰后,竟显得那么枯涸、脆弱。我想,若数千年前便生态环境拮据、水贵如油的话,罗马人还能那么随心所欲去培植他们的洗浴文化,还值得如此戮力费心地营造这一巨石建筑?

这天的加尔桥上,游人如织。像许多慕名而至的人们一样,我在桥上信步漫游,走了个来回,试着由不同的方向和角度,再细细揣摩这座古代巨构。过去在不少专业书图片上曾经一再见识过的它,却近在咫尺,伸手可及了,只是我们能够完全读懂这部千年大书么?也许上帝无论如何不会给予我们机会去缩短这些远古奇迹创造者与方今凡夫俗子间遥隔时空的漫长距离的。

依依离别加尔桥后,我们驱车前往尼姆城。尼姆位于加里格荒丘之麓、盛产葡萄的小平原上。据说该城居民的宗教信仰与法国大多数地区笃信天主教的状况不同,竟有3@4是新教徒。所以在宗教改革时代,这里常常成为新旧教势力剧烈冲突的场所,尤其成为后来胡格诺教徒(新教徒)集聚、对抗天主教会迫害的据点。

一走进尼姆,我们便首先直奔椭圆形竞技场(Arènes)。尼姆的罗马式大竞技场一向负有盛名,大约建于公元前1世纪左右。当时正值帝国初兴,国力膨胀,罗马的人员、制度、文化和风俗习惯四处播扬,不论意大利本土还是罗马的海外行省,正掀起新一轮的公共建筑营造之风,尼姆竞技场应该就是这一时期的杰作了。

尼姆竞技场主体建筑长133米,宽101米,全盛时可容纳2.4万名观众,以大小和席位规模论,在法国现存的20座竞技场中,它仅排名第九,但却是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尼姆竞技场在功能和外形上同在罗马城见过的著名大斗兽场(Colosseum)相仿,都是罗马公民观看残酷的人兽相搏、或角斗士格杀的场所,是当时那个特殊时代特殊风俗习惯下的产物。它仅高21米,上下2层、5道大走廊、60座拱,没有罗马的那么高大。不过,巨石垒砌的这一建筑物,今天看来还是那么气宇轩昂,坚不可摧。

据说在中世纪早期,入侵高卢的哥特人将竞技场用作设防的要塞。12世纪时又曾被改建为城堡。受西班牙风俗的影响,19世纪奔牛、斗牛之风传入尼姆后,大竞技场一度成为斗牛场,如今则常用作露天音乐会场。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它的罗马属性、罗马质感和罗马色彩,终究不是那么易于改换的。

伫立在尼姆的大竞技场边,在这座罗马人纪念碑式的巨作面前,我仍然禁不住感到一阵心灵的撼动,那种磅礴大气、恢宏古风,难道不是独一无二、无可替代、无与伦比的么?怪不得多少年来人们要发出“光荣的希腊、伟大的罗马”之浩叹。

距竞技场不远,是尼姆城的戴高乐广场(EsplanadeCh.deGaulle)。我不清楚它的命名为何跟这位法兰西的伟人相联,是对他领导战时抵抗运动的纪念,还是因他当选总统,创建第五共和国,还是为了他的辞世,或他对该城的造访?这已无关紧要。法国人尊崇戴高乐,这是必然的,就像中国的城市有着多少条中山路,多少个中山公园一样。在尼姆的戴高乐广场上,我远远看到了风格别致的桑德・贝尔贝丢教堂(EgliseSte-Perpetue),中央耸立一座大尖顶,却又不似那种典型的哥特式。由于时间的仓促,我甚至来不及走近去弄清楚它的真实背景是属新教还是天主教的。

由于天色近暮,随后还要继续赶往里昂,而按欧洲工会法,当天我们驾驶员的驾车时间已经超过法定的12小时,因而不得不赶紧上路。最让我感觉遗憾的是,未及在尼姆有名的罗马四方形神殿(MaisonCarrée)前稍事逗留,只是从疾驶的巴士里朝窗外匆匆投去一瞥。四方形神殿的外形,看得出完全是罗马人传过来的希腊建筑风格,有袖珍版的帕特农神殿之誉。相传它的设计灵感则来自罗马的阿波罗神殿,若干根带凹槽的科林斯式廊柱,托起一块厚重的三棱体屋顶。据说这座神殿也是帝国初年奥古斯都皇帝当政期间兴建的。

流连在尼姆这座胜迹斑斑的古城,巡车街头,俨如一叶扁舟,划行在错综曲折的历史河流之间,移步换景,深邃而多彩。我不由得突然想到,若是尼姆的大竞技场、加尔桥、四方形神殿的建筑架构经过那么多风雨侵蚀而罹遭损毁,石材被人拆下挪作他用了,我们今人还能有幸直接观赏到这些精彩的古代绝作,还能认识这座尼姆古城么?惹人感喟的是,尼姆的文脉却并未因时势的激荡和变迁而断裂,相反地在走过了漫长的历史行程后风采依旧。

尼姆大竞技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