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人的民国生活史

2007-11-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沈伟东 我有话说

出版家沈昌文评价这本书:“这样的书,让我这个当年的上海‘小瘪三’大开眼界”。作家阿城说:“写老上海的书,这一本最好!”

尚未见书,就听很多文化人对它的评价。

6月份看到《银元时代生活史》的时候,我正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坐冷板凳,钻研民国时期中医药文献。文献库就我一个人。幽暗的

库房里,一册册黄脆的民国中医药书刊可以抖落纸屑。陈存仁的身影就时常出现在这些书刊里。随便翻检起来,我手边的二三十年代的民国中医药期刊上经常看到陈存仁的文章,有的书刊里还有他的藏书章和题签,我手触这些文献,可以感受到他的气息。

当天我就看完了这本30多万字的书。之后,我逢人便说:这真是一本好书。

《银元时代生活史》是理财秘笈――在理财观念日渐深入百姓人心的今天,这本书能让人得到不少理财方面的启迪。

陈存仁出身绸缎庄家庭,后生意破产,父亲病故,生活沦落困境,历经艰辛。在伯父的资助下读完中学后,进入丁甘仁创办的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中医。书中,以银元为线索,把升斗小民的日常生活和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写得可谓穷形尽相。后来,他结识了丁福保先生。丁先生是佛学家、医学家、文字学家、理财家,也是出版家,在清末曾被朝廷派往日本考察医学,著述丰富。他对陈存仁说:“一个人读了一些书,往往对钱财看得很轻,认为是阿堵物,提到钱就俗了,这是不对的,所以文人往往不知理财为何事,一生潦倒,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其实,一个人的生存是脱不了钱的,不善理财一世苦。”陈存仁作为一个中医师,业余理财,达到千万之巨,中医药藏书丰富堪称当时医家之最,还盖起了中医门诊大楼。书中谈到丁福保指导他买田置地,从事编辑报刊、著述医药词典等工作,整理拓印古钱……个个都是理财的绝佳案例。可以说,这本书是以理财为线索的生活史。理财背后,有人生别样的滋味。

《银元时代生活史》是传奇――轻描淡写中有着人生智慧,也有着乱世中生存的法则,有一个个民国人物的生动写照,他们的故事,会让你感叹不已。

书中写到吴稚晖、于右任等民国政要。吴稚晖作为民国元老,“党国名流”,却深居陋巷,不受国家俸禄,靠卖字为生。他的玩世不恭,他的人格修养,他的性观念,他对篆文的解读,让读者忍俊不禁。于右任作为当时国民政府的五院院长之一,他身无长物,要靠卖字帮助亲友,令人不可思议。为一报青楼女子在他反清革命中困厄之际收留之恩,于右仁携钱化佛、陈存仁去故地寻访,被“狗仔队”曝光。他的情感经历和书生本色,让读者感受到其“真”与“朴”。

陈存仁的处世心得,人生感悟也在书中有详细的描写。他失恋后,书中写到:“竟然体重减轻了十八磅之多,这时我就体验到心理卫生的重要,婚姻不能全仗爱情,财富是决定一切的力量,我的财富不如人,只有知难而退。”其中的郁闷和无奈,让读者为之辛酸。

《银元时代生活史》是历史――生动再现了那个时代中医的生活状态,中医药行业的情况。

关于民国时期的中医教育、中医书刊出版、中医开业情况、中医药界大事件,书中都有详尽的描写,是研究民国中医药史的重要资料。书中用一章的篇幅记录了民国时期中医界反对“废止中医案”的斗争情况,极具史料价值。有意思的是,我在读本书的时候,读到书中对上海伤科石氏父子的描写时,我正在修石印玉老师(书中描写的石氏父子当为石印玉教授的祖父和父亲、伯父)的“中医骨伤科研究”课程,而在我阅读的大量民国中医刊中,还有他们的诊所广告,读来倍感亲切。

《银元时代生活史》是写真――是民国上海世俗生活的写真,那里活动着上海民国时期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的身影。

书中叙及许多名流,更有众多市井人物,算命者、小书商、银行买办、钱庄世家、佛界人士、小市民、妓女,等等,对他们的描写,还原了上海滩的真实世相。陈存仁先生的公子陈树桐撰写的《后记》中写道:“父亲是老上海,生于斯,长于斯,又因工作关系,阅人无数,交游甚广,上至达官贵人,下至三教九流,几乎都有接触,加上他每天记日记,保存了丰富的资料,所以关于老上海的故事,往往信手拈来,便是一则兴味盎然的趣事。”此言应非虚语。

读这本关于旧上海的书,读出的是智慧,是历史,是传奇,更有对人生的悲悯和理解。

《银之时代生活史》,陈存仁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第一版,3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