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学界座谈《康有为全集》出版

2007-11-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最近推出了十二卷的《康有为全集》,近日,部分学者在北京为《康有为全集》的出版举行座谈会,以下是发言摘要。(以发言次序排列)

纪宝成(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康有为一生

的著述对研究他本人以及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学术发展演变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

康有为是我国戊戌变法运动的领袖,面对内忧外患,他从一个普普通通的儒生,通过自己对国学与西学的探讨,把握时代脉搏,七次上书,提出一系列变法主张,领导了戊戌变法。他在思想上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大胆突破思维定势,顺应时势,改换孔子的历史形象,提倡进取精神、思想自由和平等观念,为变法寻找合理依据。他善于利用中国传统学问为变法大造舆论,极好地发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原动力,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巨大作用。他在艺术上也有着很多贡献,书法独树一帜,对书法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国学大师,康有为不仅满腹经纶,而且敢为天下先,敢于特立独行,治学为文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无不折射出其个人的无穷魅力。今年是戊戌变法运动领袖、一代国学大师康有为逝世八十周年。我们聚在这里,庆祝《康有为全集》的出版。康有为作为我国近代一位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学者,曾经站在时代前列,在政治、思想、学术领域进行了具有开拓性的可贵探索,他一生的著述对研究他本人以及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学术发展演变的历史具有重要的价值。系统地整理康有为的这些著述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康有为全集》的出版无疑是当前学术界、出版界的一件盛事。

马大正(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

这是一部近百年来最为完备的康氏著作全集

有关康有为的著述,过去出版的或为单本专著,或为作品选本,很不完备。姜义华、张荣华教授积多年之力,在海内外广为搜求,终成此近千万字的巨著。作者精心选择、细致校勘,不仅纠正了既往整理出版中一些错讹、混淆之处,确保了所选底本的质量,更使原藏于北京、上海、台湾以及日本、新加坡等地的一大批从未整理的珍贵手稿得以首次刊布,从而形成了这部近百年来最为完备的康氏著作全集。与李鸿章、张之洞等统治阶级代表人物不同,康有为不仅是晚清的学术大师,而且是晚清维新运动的倡导者,他发动公车上书,推动光绪帝进行百日维新,在中国首次谋求政治体制的变革,积极探索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文献丛刊”之一的《康有为全集》,无疑是清史工程启动以来出版的最重要的一部个人专集之一。

李文海(中国史学会会长、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

这套书在体例方面至少有三点值得肯定

康有为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这套书收入了一批珍贵的过去没有人看到过的资料。我觉得,《康有为全集》在体例方面至少有三点值得肯定:第一,除诗歌、韵文之外,其他全部作品以时间为序来编排,我觉得这是最方便读者使用、最方便研究者使用的编排方法。第二,康有为的许多东西,当时坊间流行的版本很多,但流行的版本和康有为进呈上奏本有很大出入,现在采取的办法是既把原稿收录了,同时也附录了流行的版本。我很赞成这么做,因为修改本身就是一个历史。这样收录,就可以提供非常丰富的历史内容,他为什么修改?这个修改意味着什么?这个修改对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这里面提供了很多可供研究的东西,这非常好。第三点值得称道的就是公开声明我这个“全集不全”,实际上所有的全集都不全,没有一个全集是全的,全集不全是常态,在书里面公开声明还有没有收到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一种科学的态度。

龚书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康有为全集》为认识他一生的发展变化及变化原因提供了新的资料

尽管康有为的书一些出版社也出了不少,包括很多有名的著作,但是都很零散,现在把目前能找到的康有为的东西力所能及地收集在一起,出版这样一部全集,这个工作做得非常好。康有为大家都很熟悉,是近代大名人,是当时很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了许多新东西,提出要改变政治、改革体制,也包括改革封建的纲常伦理,就儒学的一些核心东西提出了批评。应该说,他当时不仅在政治上,在思想文化上都很先进,但后来又变得落后了,特别是民国以后,搞了孔教会,还要复辟帝制,与新文化运动是相反的。《康有为全集》的出版,为我们更好地认识近代的思想文化、近代历史,也包括对康有为本人的思想,他的发展变化、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变化,提供了新的资料,有着积极的意义。

胡绳武(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可以从《康有为全集》看出近代中国五十年间是怎样发展的

我觉得重要的历史人物出全集很有必要,因为重要的历史人物的全集可以反映时代的变化,《康有为全集》实际就反映了这种变化。我看了十二卷的详细目录,有个很大的感觉。可以这样说,看了《康有为全集》,你就可以看到近代中国五十年间是怎样发展的,看到戊戌变法以及十九世纪末年中国的国家、民族状况,而且非常生动。戊戌变法以后,康有为在海外活动,时代已经变了,康有为再想怎么样也已经不可能了,他在海外活动,影响已经越来越小了。由此可见,历史潮流不可阻挡。当然,现在这部《全集》,也会有一些缺漏。研究康有为的人都知道,他在海外的活动是个难点,他在海外到底办了些什么报纸,康有为在报纸上发表了哪些东西,现在还不是特别清楚,还可以继续搜集。

王晓秋(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康有为全集》为戊戌变法研究提供了更完备的史料

我们研究近代史,研究思想文化史,特别是研究戊戌维新的历史,康有为是首要的人物。但过去长期以来,我们在学校里教学也好科研也好,关于康有为的著作没有一个比较好的版本。我经常对学生说,你们研究康有为千万不要用《戊戌奏稿》。史学界已经做过考证,康有为的《戊戌奏稿》中,很多东西是他后来写的或者是改过的,不能作为他在戊戌年间思想的依据。特别是近年故宫博物院发现了《杰士上书汇录》、《日本变政考》等档案,也已经证实了这一点。但直到现在有些人在写文章写论文的时候还在用《戊戌奏稿》,因为他没有更好的资料。《康有为全集》的编校整理工作,姜老师实际上很早就开始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前三卷就出来了,而研究戊戌变法史最重要的、大家最盼望的第四卷,却迟迟没有出版,所以大家都在那里翘首等待,今天终于出版了。

桑兵(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

康有为是应对大变局的朝野之间非常重要的一个代表

我们现在面对清代到民国的文献有两种办法:一个是影印旧籍,一个是编辑新书。编辑新书就是编辑新的文集,清末以来大量的文集都没有编,像康有为这样的文集到现在才出版,我觉得这恐怕已经太晚了,本来应该出版得更早,才符合我们的需求。我曾经讲到,清代两大块,前面是集大成,后面是大变局。清朝的集大成当然是集王朝体系之大成,我们现在对这个的估计还不充分。从大变局这个角度来说,康有为无疑是应对大变局的朝野之间非常重要的一个代表。另外,康有为的许多东西放在博物馆。博物馆的东西都是文物,很难拿出来。像康有为的自编年谱就在博物馆,姜老师已经找到了。

王汝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辨伪存真,实事求是,编者有谦逊的态度,有古人之风、贤者之风

我有幸在先期看到一部分稿件,和姜义华同志、和出版社的编辑都有接触,深知其间的艰辛。全集从起步开始,断断续续二十多年。出版社几位编辑兢兢业业,现在终于完成。《康有为全集》近千万字,洋洋大观,皇皇巨著,值得称道。康有为的东西以前整理出版比较分散,或者是其中一部分,或者是专集,或者是补遗,学术界比较期盼的就是全集。姜义华同志的工作恰好就是完成了我们学术界的一个期盼,对前人成果来说是一个继承,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继承,而是经过认真考据,认真对校,所谓辨伪存真,做了细致的工作。不仅如此,还做了大量的补充,大量未刊的函稿、电报、文章、论文收入全集,我觉得这是个非常好的事情,像讲学记、口说、师承记、讲义,还有其他,都是非常重要的,是过去未刊的。并且,姜义华同志把自己还没有找到的东西都列出来了,这是谦逊的态度,有古人之风、贤者之风。

戴逸(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

出版这些文集不仅是清史编纂的需要,而且是全社会文化保存的需要

现在许多项目编出来后很不容易出版,有好几个全集都搁浅,没地方出版,我们清史编纂委员会有个想法,资助他出版,下面马上要出的有《张之洞全集》,《袁世凯全集》、《盛宣怀档案》等,今后几年也会陆续出版。近代是个重要的时代,出的人物特别多,几十年之内群星灿烂。清朝一朝有四万种文集,很多都是孤本,出版这些文集不仅是清史编纂的需要,而且是全社会文化保存的需要。我曾经有个想法,把清人的文集全部出版,但一计算发现不行,清史编纂委员会负担不起。四万种,现在我们搞了十分之一,大概三千种,八百册。后面的十分之九我们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没办法。现在政府要加大投入,这真是太好了。对搞古籍、搞史料整理、搞文化的人来说,这是个很好的机遇,我们要珍惜这个机遇,共同努力,把我们国家的文化遗产整理得更多更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