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双重荒诞

2007-11-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方旭东 我有话说

让读者在感受着小说般愉快轻松阅读体验的同时,又要很直接地汲取专业的思想营养,不简单!如果这样完美的结合是作者的追求,至少该书是个糟糕的实验。不过,一个糟糕的实验,在你读完之后才能得到该结论,至少说明作者已经成功了,因为你读完了。

涂尔干死了!

我不是在告诉你一则死亡新闻――那是90年前的事。这只是一个书名。虽然只是一个书名,但还是会让关注涂尔干的人大吃一惊,像尼采宣告“上帝死了”一样,让人有一种持续很久的怪异体验。虽然书的封面明确说明属于学术荒诞类小说,但同时又指出是“社会学理论的另类读本”,对于社会学专业的人而言,这似乎是一种符号诱惑:值得一读。封面这些附属文本的暗示,我怀疑是出版商和作者的合谋,更多具有广告意味:你爱看荒诞的推理小说吗?这是最好的!你希望获得社会学理论知识吗?这里就有。

全书十万多字,读起来不费劲也不占多少时间。不到一个下午的时间,当我合上最后一页时,以我个人的阅读经验,带着两个结论为该书盖棺:涂尔干没死;我的3个小时却被作者伯格杀死了!

来自19世纪和20世纪最重要的几位社会学家和社会思想家在伦敦一个学术讨论会上碰面,他们分别是杜波依斯、涂尔干、弗洛伊德、列宁、齐美尔、韦布和韦伯等。在会前的一个晚会上,发生了学者斗殴、珠宝失窃、涂尔干失踪等一系列可怕的案件。钻石的去向,涂尔干教授的生死,福尔摩斯和他的助手华生博士风光出现。他与各位大人物逐个谈话,不过,交谈对破案未必有很大帮助,倒是给这些大人物陈述自己的学术立场提供了机会。小说的大幅篇幅,就是这样的观点兜售,其中被兜售的有女权主义、种族理论、精神分析等理论。作者对各位思想家的思想拿捏得还不算太坏,不乏智慧、思想和幽默。

终于,这场扑朔迷离的案子真相大白,一切的一切,都是源于涂尔干的一个试验而已。涂尔干需要实证这样一个疑问:拥有专业而丰富的大家们,解释小规模的社会互动和解决微型社会冲突中,有多大的能耐?他以半边脸挨韦伯一记老拳促使实验开始,韦伯在实验的最后,又贡献了一记狠拳砸在涂尔干的另一半脸上,宣示实验的终结。韦伯的愤怒和其他人对事件的无能为力,似乎迎合了涂尔干的一个研究假设:宏大艰深的理论注定要被对小事件解决的无能为力挫败。当然,这更是暗示着作者的文本意图:对专家系统针对具体事端解决上无能为力的讽刺。

实验的结果在专家看来的确有点糟糕,但是也算皆大欢喜:可能死亡的涂尔干并没有死,涂尔干因为对实验结果满意而“放声大笑”,丢失的钻石最终回到主人那里。小说的结尾,弗洛伊德丢下一句“太有趣了”,宣示读者:恭喜你,读完了。这似乎什么都没有说,而且还有一种被老伯格欺诈了时间和胃口的感觉。

弗洛伊德的有趣,并不能给读者带来多少愉快的阅读体验。如果当小说来读,它简直很糟糕,故事情节简单,人物塑造机械,在作者的笔下,这些大师们只是开口就会贩卖各自学术思想的机器人。如果将之当社会学著作来解读,那更糟糕,作者根本就不能用10万字的文本,给我们端上一盘思想大餐,何况还是六位思想大师呢!而且,他们各自的思想还因服务于情节的需要而显得似乎无关宏旨。这也道出了一个困境:让读者在感受着小说般愉快轻松阅读体验的同时,又要很直接地汲取专业的思想营养,不简单!如果这样完美的结合是作者的追求,至少该书是个糟糕的实验。

不过,一个糟糕的实验,在你读完之后才能得到该结论,至少说明作者已经成功了,因为你读完了。读这本书,似乎作者预设了一个邀请――也真能够邀请到,在不同时间系列中完成一项行为艺术,主题是荒诞!荒诞包含着两方面意思:一是用不成功的故事情节,表达对那些拥有丰富思想的人实际行动中的低能反讽;另外,作者有足够自信:你在阅读之后才醒悟你的时间被糟蹋。这些荒诞都缘于一个荒诞的书名:涂尔干死了!

《涂尔干死了――社会学理论另类读本》,阿瑟・伯格著,曹雷雨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一版,13.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