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生活之味与故乡之美

2007-11-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乐颜 我有话说

作为北方人,我对山芋素无好感。这多半缘于我小时候在乡下收获山芋的记忆。在我外婆的家乡,收秋后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把堆在院子里的山芋“擦”成片,以利贮藏和食用。当成山的山芋终于变成山芋片并晒满庭院或谷场时,也往往是人们最为紧张的时刻,因为此时天公常常变脸。眼看天要下雨,庄稼人先是手忙脚乱地去寻找塑

料布,权且避雨――但常常是不走运的,雨很快就倾泄而来,于是全家老小齐动员把山芋片折腾进屋里。如果好几天不见太阳,山芋片是要发霉的。那可真愁人啊!幼年与外婆一起生活的我,对雷雨即将来临前庄稼人的焦急无助、阴干的斑点山芋片的苦涩味道耿耿于怀。

顾村言的《人间有味》中,有一段写他和妻子两地生活的故事。年青的女孩子写信给恋人说,“突然想起吃炕山芋了,记得在冬天,我俩傻乎乎地站在街上,迎着西北风吃那烘得焦焦的、软软的、甜到心坎上的山芋,唉,感觉好得令人想哭――感动了!”这位情感细腻的女孩子还说:“现在,街上炕山芋的太多了,只是一个人少了那份享受的感觉,于是也就视而不见了,但往往也会闻香止步,犹豫一下。”(《山芋三记》)

家常、含蓄、委婉又娇嗔的女性书信,修正了我记忆中的山芋模样。此刻,那山芋不再令人紧张,它们温暖、亲切,有如冬日里无垠的旷野中那暗暗的微火。

事实上,《人间有味》的小品文有很多是关于食物的,说起来,它们大都寻常:螺蛳、蚬子、青虾、长鱼、河蚌,还包括青菜、芫荽、新韭、茅针、黄瓜、荸荠、香藕……由文字“品出”食物的鲜美倒在其次,让我这个北方人印象深刻的是弥漫于文字间的“南方气息”――那是有着水气的、绿色的、有旺盛生命力的南方。

这种与生活有关的小品文,应该属于文化随笔吧?那么,《人间有味》和《人间优游》的写作,便也是一位生活在当下的普通都市人对生活之美与生活文化――从寻常风景、远途风景、到故乡人事的记述和探寻了。

我以为,这种探寻,与某类文字有着渊源。

比如,作为郁达夫故乡的富春,每处山水都不免使人想到那位穿长衫的、有着真诚和热情的民国才子;在凤凰,作者和读者都会时时记起那位从兵营中走出来的乡下人沈从文;而在香格里拉,那里固然有世界上最美丽的风光,但令人难忘的还有风光中的人事――支教青年与本地学生分别时候的眼泪,丝毫不亚于自然的旖旎。甚至还有他的家乡的“婆爹爹”、那位朴素的和诸多中国农人有着共同际遇的、温和而亲切的老人,他下葬时的情形很令人伤感:“油菜籽都黄了,麦子也黄了,空气中飞舞着或黄或白的飞蛾――我从来没见过如此多的飞蛾――那些飞蛾与纸片在风中共舞。”我知道,在每个人的家乡,在每个人的记忆中,都有过那样的一位老爹,他们和我们的故乡联在一起。现而今,成长的我们渴望再与故乡和故乡的人相遇,但却被时光阻挡了,我们永不能与他们再遇。

我们只能在文字中相遇。

我的一位深爱沈从文的朋友,每隔几年就会去凤凰。回来后她感慨那些走在街道上的年老的女人。她常常恍惚觉得她们就是年老版的萧萧、翠翠,或三三。每当她兴致勃勃地说起那里的人民,他们的面容、装束和平淡如水的日子时,我也马上想到沈的文字,我深深懂得,沈的文字和凤凰人事风物完全刻在了一起,以至于我、她以及我们,都分不清哪里是文字,哪里是现实;哪里是文学,哪里又是生活。那些没有读过沈从文的人,凤凰的记忆会如此深刻,他们会有那么多感慨么?我对此常常怀疑。事实上,现代文学史上的那些作家,值得我们深怀敬意。废名、沈从文、萧红、汪曾祺……他们用自己的文字构建了我们的家乡――竹林、凤凰、呼兰、大淖。生活在那里的人们面容素朴、与自然风光和谐生长着,他们是我们的父辈与祖辈,他们永远在文字中坚忍地活着。

可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种文字和乡土在都市文明和全球化的想象中也开始越行越远。

现在,有谁去想念自己的家乡,有谁去读那些故纸堆里的文字?我们每个人,都在“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中被裹挟着向前,向前。很少有人慢下来,停下来,安静地品味人生,发现生活的恬淡,恐怕,在大多数人的价值观里,繁忙、高薪的生活本身就是值得炫耀的美,那寻常的食物、久远的家乡以及与泥土有关的人事,有什么要紧的呢?

其实,我想说的是,作为一位读者,我从这些文字中获得了某种歇息。这些随笔使读者紧张的语速习惯变得舒缓,让读者回到绿色、水乡。当然,从文字中我也感受到某种久违的亲切――毕竟我们都有某种共同的阅读资源。没错,这也正如序者李陀和作者自序所说的,这些文字都承继了沈从文、汪曾祺的风格。在现时代,当我们都在为故乡的“沦陷”而感叹,当我们在匆忙赶路无从他顾时,他以自己的诚挚和热情,使他眼里的故乡“存活”,使他的生活变得有“有味”。――这真让人艳羡。

《人间有味》,顾村言著,重庆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24.8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