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传统建筑的鲜明个性

2007-12-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王其钧 我有话说

中国古代建筑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自己的个性,有其必然性。以建筑材料而论,中国古代建筑的木结构在维持建筑使用寿命上并不占任何优势,木制的梁架、门窗、柱子经不起长时间的风吹雨淋。但恰恰是这种充满柔性的木结构造就了中国古建筑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形式。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世界文明的一个分支。

城市、宫殿、坛庙、陵墓、寺观、石窟、佛塔、衙署、园林、王府、民间住宅等,这是从功能性质上对中国古建筑作出的分类。先秦建筑、两汉建筑、魏晋南北朝建筑、隋唐建筑、宋辽金建筑、元代建筑、明代建筑、清代建筑等,这是从时间上对中国古建筑加以区分。木结构建筑、砖结构建筑、石结构建筑、土结构建筑等,这是中国古建筑在建筑材料上的体现。汉族建筑、藏族建筑、蒙古族建筑、朝鲜族建筑、维吾尔族建筑等不同民族建筑的划分,又可以看出中国古建筑浓厚的民族性与地域性。丰富的建筑形式是其鲜明个性的表现之一。

中国传统建筑不以单体取胜,而是以群体取胜。多进院落的组合方式在各种建筑类型中十分常见。不管是北京、晋中等地的四合院,还是皖南地区高墙围合的天井院落,都呈现出进进院落、重重门户的组合形式。民居建筑如此,宫殿建筑如此,寺观坛庙建筑如此,园林建筑亦是如此。以各种不同的空间组合表现中国古建筑的秩序之美,这是其鲜明个性的表现之二。

任何形式的建筑都表达了一种象征意念,代表着一种社会精神。博大宏阔的宫殿建筑,体现的是封建社会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威严;庄严肃穆的寺庙建筑,象征着佛国世界的神圣不可侵犯;朴素厚道的民间住宅所营造的宁静亲切环境氛围,正是人们安居乐业的心理反映;精致灵动的园林建筑又最具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它所追求的是诗情画意般的意境。用建筑实体诠释中国传统文明的文化内涵,这是其鲜明个性的表现之三。

中国传统建筑对色彩极为重视,除了保护建筑内部结构的作用外,礼制等级的体现似乎更为重要。这与西方建筑对色彩的理解运用截然相反。西方建筑注重材料的运用,在18、19世纪流行的古典主义中大量地使用石材,并保持其原色,呈现出淳朴典雅的建筑风格。这种石材结构没有给建筑带来多少愉悦的视觉效果,却把建筑的生命周期相对于同时期其他材料的建筑延长了许多。直到20世纪50、60年代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出现,色彩才成为建筑师们比较关注的话题。红、黄、绿等明快亮丽的色彩被成片成片地用在建筑的内、外结构中,以醒目夺人的建筑色彩冲击着人们的视觉,它把人们从硝烟弥漫的战争中拉回到美好的世界,重新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珍惜。与西方建筑不同的是,几千年以来,红、黄、绿一直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主导色调,但它与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并没有多大的关系,而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一种表征。

中国古建筑在色彩、装饰上体现出绚烂的一面,尤其是宫殿建筑,热情奔放的红色、充满活力的绿色、尊贵庄严的黄色等明快的色彩被应用到建筑的门窗、屋顶、柱栏甚至檐架上,把整座建筑修饰得五彩缤纷,艳丽异常,构成了一幅青山绿水画。世界上大概没有一个国家的建筑能够像中国古代的皇家建筑,把色彩运用得如此充沛而生动,完美而和谐,达到了一种极致的绚烂。

中国传统建筑也十分重视构架之美,斗拱便是其中之一例。最初的斗拱是用来承托梁头、枋头以及外檐出檐的重量的结构件,它的层数随着屋檐的出挑加大而增多,这样就形成了层层叠叠、繁缛复杂的结构形式,呈现出一种整齐而错综的美,使其在承重的同时也具有了装饰的功能。明清时期建筑结构的梁架较大,斗拱相对较小,排列疏密有序,在方形坐斗上层叠装配着一个个方形小斗和一个个弓形的拱,如团团云朵,表现出一种参差的秩序美。

但是当走进中国古建筑的时候,又发现其复杂多变的形式并不容易被普通人所理解。作者徐跃东先生采用了图解的形式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初步探究,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还可以看到与之相对应的手绘图、照片等,从而使建筑物的形象更为明晰,有助于加强读者对建筑实体的直观印象。

本书以生动的语言配以500多幅手绘图、照片等,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希望这本《图解中国建筑史》能帮助读者更多地了解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建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