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远看名家

2007-12-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刘仰东 我有话说

成仿吾

成仿吾是党内资深的教育家。从苏区的中央党校到延安的陕北公学,到解放区的华北联大,到新中国的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大学,再回到中央党校,这就是他用大半生心血走过的育人之路。粉碎“四人帮”后,成仿吾以年过八十的高龄,出任复校后的中国人

民大学校长。

我们在新生开学典礼上见到的成校长,是一个和蔼、亲切、瘦小的老头。他操着浓重的湖南乡音脱稿给我们讲话。在一些免不了的套话之外,记得他还讲到“文革”后期去拜访朱德时的情景,大意是朱德当时如何对“四人帮”表示出蔑视与愤慨。他还谈到让学校为之骄傲的张志新校友,那时正值大张旗鼓地宣传张志新的当口(她的女儿恰好也是哲学系的新生),学校印发了数本介绍张志新烈士事迹的材料,新生人手一份。成校长讲话的口气就像是和大家聊天,有长者风范却不以前辈和校长自居,这一点,给新生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成仿吾当时的主要身份是中央党校顾问,人大校长是兼职,但逢全校性活动,例如运动会之类,他常来参加。因而复校初期的几届学生时常能在校内见到他,甚至从他手里领取过奖状和证书。前我们一届同学的毕业证书上,还印着成仿吾的签名,等到我们即将毕业时,他离任校长,我们的毕业证书自然也就和他的名字无缘。对于所有当年应届毕业生来说,这不能不算是一件一生的憾事,因为毕业证书毕竟会伴随毕业生的一生。

成仿吾的名字不只是和教育相关系,他是早期创造社“三巨头”(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之一,是《共产党宣言》的译者,是最早的长征回忆录的作者。前两年我采访郭沫若的女儿时,她曾提到,郭沫若晚年,办公室沙发边长几上一直放着他题写书名、成仿吾创作的《长征回忆录》,在病中看了多遍,并评价说:“这是创造社的骄傲。”

朱家?

朱家?与上列三人相比,尽管在年纪、声望、作为等等方面,都有些距离,但他毕竟是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博界享有重名的人物,我见到朱家?时,他已经86岁,也算是泰斗级的名家了。

2000年初秋,有个爱好收藏的朋友受人民日报海外版委托去采访朱家?,拉我做伴。我对此一窍不通,纯属陪他走了一趟。朱家?的办公室在故宫西北角,是一间不大宽敞的平房。他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一种年龄上的反差:穿牛仔裤、白色旅游鞋、夹克,抽七星牌烟,腿脚麻利,声音底气十足,怎么看也不像八十大几的老人。

采访的主题是收藏,涉及到的术语对我来说无异于天书。但“收藏”这个话题毕竟有它大众化的属性,据说朱家捐献出来的文物仅目录就在《收藏家》杂志连载了29期,总价值超过10亿人民币。朋友就此向他求证,朱家?哈哈一笑,未置是否,只是说这些文物按类分别捐给了他的家乡浙江省博物馆、他的工作单位故宫博物院和承德的避暑山庄。这位捐出了价值连城的文物的收藏家,却坐在一张过了时的地板黄“两头沉”办公桌前,手里拿着几毛钱一根的圆珠笔。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那种过眼烟云般的浮华,在别人看来,也许是一生的梦想和追求,对朱家?来说,似乎是视而不见的。

朱家?是京剧名票,专攻武生,得过杨小楼的真传。张伯驹曾当面评价说:“现在演《长坂坡》,赵云没有够得上杨派的,只有你这一份。”这是采访中说到的题外话。朱家?说,他仍不时登台,而且从不清唱,也不唱折子戏,都是“扮上”唱“整出的”,说着便拉开抽屉,找出一张他的剧妆近照。这张剧照,可以用“精神抖擞”四个字来形容。

结束采访,到室外拍照片时,好像在一个台阶前,眼见朱家?竟然能像年轻人那样,两脚腾空地一跃而上。我们都觉得,冲这姿势,朱家?怎么也得往一百岁活了,想不到没出几年,他竟然因肺癌故去。而许多与他同龄但远不如他硬朗和活力四射的老人,却依然“健在”着,这应该就是所谓的“世事难料”。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