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涨”声响起来谁心中明白?

2007-12-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罗岗 学者 我有话说

2007年就要过去了,这一年给人最深的印象,大概就是涨价吧。CPI(Consumer Price Index,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这么专门的术语,差不要成为今年最流行的词汇了。刚刚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份的CPI同比上涨6.9%,

再创11年新高。究竟是要继续涨上去,还是已经接近拐点,且让那些经济学家去争论吧,小老百姓的切实感受就是米呀,油呀,肉呀,牛奶呀……这些生活必需品的嗤溜、嗤溜往上涨,口袋里钱呀,不好用了!

如果这个小老百姓除了应付柴米油盐酱醋茶……之类的“开门七件事”,还有一点读书、买书的癖好,那日子恐怕就更难过了。书价肯定是不计入CPI的,我怀疑,假设把书价也纳入统计的话,很有可能啊,百分比还要上去一两个点。因为,这几年对买书人、爱书人来说,书价上涨得实在有点太厉害了。一年前,还有许多书定价29.8元,打的是30元的“擦边球”,证明书价上涨,至少还有一点心理上的顾忌。可到了今年,就全不对了,大概看到什么都在涨价吧,书价自然也不能落后,30元的防线老早就冲破了,40元也不是什么问题,再往上去50、60元一本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就拿我最近刚买的几本书吧,不同出版社,不同类型的书,可是价钱是惊人的一致。沈原的《市场、阶级和社会》(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386页),定价39元,特里・伊格尔顿的《甜蜜的暴力》(南京大学出版社)只有337页,价钱还要往上走,39.8元,逼近40元大关了;这样的书价一旦成为标准,后面的价钱就如野马脱缰了,黄宗智的《经验与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551页),定价49元,胡鞍钢的《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清华大学出版社,780页)价钱是75元,差不多一页一角钱,可以和港台书叫板了!更离谱的是一本《科学哲学指南》(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比胡鞍钢的书还薄一点,只有716页,定价竟然高达109元。相比之下,艾柯(Umberto Eco)编著的《美的历史》的精装本(中央编译出版社),440页,铜版纸彩印,定价198元,倒算是价钱公道了。

书价飞涨,苦了的是读书人。而绝大多数的读书人,经济上还处于“初级阶段”,看见好书,价钱烫手,偶尔“豪爽”一回不难,可平常日子还得要精打细算地过,那可怎么办呢?

我的对策是,涨得越高,挑得越精,读得越细。换句话说,那就是书的数量可以降低――反正现在房价也在发涨,你买得起书,可是你买不起房;书的质量却决不能降低――书贵了,买两本的钱现在只能买一本,那可买可不买的坚决不买,买回来的一定是好书,质量不降反升,这也算得上是“买书的辩证法”吧。

在这种“辩证法”的指引下,我挑中的第一本书是《中国社会史论》(熊得山,上海书店出版社,32元)。熊得山对很多人来说,可能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但读了作为这本书“代序”的李达的《中国社会发展迟滞原因》,就知道这本带有“出土文物”性质的历史著作――写于1930年代,却从来没有正式出版过――在今天这个“戏说”横行的时代,带有明显的异质性。无论是讨论“亚细亚生产方式”还是分析“商业资本”,《中国社会史论》恢复的是历史学本来就应该具有的尊严,正如作者一再强调的“吾人研究历史,并不是为的过去,而是为的现在和将来”。可惜,这种久违的尊严老早就失落在满街都是的小感觉、小细节和小聪明上。

需要恢复尊严的,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种叙述历史的方式,而且还包括一段不容忽视的历史。这就是《中国近代通史》(1840-1949)(十卷本)(江苏人民出版社,450元)的意义所在。如果按照“买书的辩证法”,我可以把这套并不便宜的书算作是偶尔的“豪爽”,但在认真阅读了其中几卷(如汪朝光的《民国的初建》、《中国命运的决战》和杨奎松《内战与危机》)以后,就觉得这钱花得值!在这个时代,面对这段通常被看作是“中国革命史”的历史过程,似乎很难引起人们太大的兴趣,甚至在大学课堂上,对这段历史的讲述,也被诸如“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之类的所替代。问题在于,“革命中国”和“现代中国”的关系究竟是怎样形成的?是否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现代化”就代替了“革命的历史”?这似乎不是一个可以仅仅在理念上展开的话题,而需要重新回到历史本身,这套大书则是“回到历史”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当然,回到历史还有许多种的方式,《施米特与政治的现代性》(刘小枫编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9.8元)首次披露了德国的毛泽东研究专家什克尔对施米特的访谈《与施米特谈游击队理论》,这不仅仅对于我们理解施米特写作《游击队理论》的相关语境,而且从一个特定的角度展示出“中国革命”的“世界史意义”,这种意义影响了当年施米特的思考,同时也必将透过施米特的思考,重新回到中国问题上。这就是如编者刘小枫所言:“学界中人已经开始认识到了,研究施米特对理解中国现代性问题很有必要。”

然而,书本上的思想和知识不能马上决定物价的涨落,面对涨价,我们一片茫然:“涨”声响起来,谁心中明白?可是,另一种古老的声音仍然回荡在耳边:读史使人明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