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红尘荒岁月多幸有图书

2007-12-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江晓原 学者,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我有话说

2007年我依旧忙忙碌碌,碌碌无为,所幸仍有那些媒体朋友督促我读书,成为这一年中我还能够聊以自慰之事。

先说那些比较大部头的书。比如吕澎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

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20世纪中国艺术史。事实上是从1840年谈起的,既包括了“文革”这段经常被回避的年代中的中国艺术,也没有忽略1949年之后台湾和香港地区的艺术发展。作者感叹说:长期以来,“人们不去认真分析什么是人民,什么是革命,却习惯于赋予已经发生了的事件以合理性”,作者不同意这样的思维逻辑。他要重新考察历史,向读者展示那些被人“有意遮盖着的景观”。又,本书由一人写成,而非多人合作编成,这是另一个可贵之处,故读者务必不要被本书将近150万字的篇幅吓倒。

接下来是“萨顿科学史丛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这部五种六册的丛书,书是科学史的经典,作者是科学史之父―――因为他实现了科学史这个学科的建制化。所谓某个学科的建制化,通常是指一些象征性的事件,比如有大学为该学科设立了教授职位、培养出了获得该学科学位的博士、建立了国际性的学会、创办了国际性的专业刊物等等,而这些事情萨顿一个人生前全都做到了,所以他成为国际上公认的“科学史之父”。萨顿的科学史,不是那种只知道简单地为科学歌功颂德的科学史(早期作为“科学家晚年退休后的一种消遣”的科学史,往往具有这样的特征),也不是那种只充当促使人们如何更加热爱科学的教育工具。萨顿的科学史,是要作为沟通科学与人文的桥梁。这正是重温这套经典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也许某些人又会指出,这套丛书是我和刘兵教授主编的,因而以为我在老王卖瓜,其实不然。因为萨顿确实是太重要了,而我作为主编,它给我的印象当然是今年我读过的书中最深刻的,我只能“内举不避亲”了。

要说经典,我今年还读了一部,雅各布・布克哈特的《世界历史沉思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6月)。雅各布・布克哈特的名字,中国读者早就不陌生了,他的名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早在26年前就出版了中译本,他早年的重要著作《君士坦丁大帝时代》的中译本去年也出版了。布克哈特经常被视为一个艺术史家,但他作为历史学家,同样占有重要地位。这本《世界历史沉思录》被认为是布克哈特身后出版的最重要的著作。

本书的主题是讨论国家、宗教、文化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布克哈特设想了这三者两两制约的六种情形,一一详加论述。本书原是他在巴塞尔大学讲课的讲义,他讲授的这门课程名叫《关于历史学习》。当年这门课程有一个后来名满天下的听课者―――尼采。尼采在自己的著作中表现出对布克哈特极大的尊敬,他称布克哈特是“有智慧的学者”、“我们伟大、最伟大的导师”,并大量引用布克哈特的论述。

除了这些比较严肃的书之外,我当然更乐意读那些好玩的书。这当然今年不能不提到伊莎贝尔・阿连德的《阿芙洛狄特:感官回忆录》(译林出版社2007年4月)。本书作者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叔叔―――智利总统阿连德―――可惜已经遇害多年了。在伊莎贝尔50岁时,她后悔曾经为了节食和虚荣而拒绝了那么多美味,也后悔曾经为了职责和假道学而放弃了那些做爱的良机。此时她发现,漫步在记忆的花园,所有的回忆都与感官有关。

“谨将这一部情色漫谈/献给嬉戏中的恋人/以及(有何不可?)/骇怕的男人和哀怨的女人”。扉页上的这几句诗,很能反映出本书的风格。本书表面上看来是谈论美食的,但是实际上每一页都浸润着浓浓的情色。

我近年来对科幻兴趣浓厚,今年8月又去成都参加了“2007中国(成都)国际科幻・奇幻大会”,更是火上浇油。今年寓目的科幻小说也比前几年更多。

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首先是中国当代作家原创的科幻小说《蚁生》(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这是一个反乌托邦的寓言。从《礼记・礼运》中留下的那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之后,中间除了康有为的《大同书》,我们当代中国作家终于也开始对乌托邦―反乌托邦思想传统贡献自己的新作品了,这应该是一件光荣的事情。《蚁生》不是一部所谓的“硬科幻”作品,这部小说的主要价值在它的思想深度。如果事先不知道这是科幻小说,那你一直读到将近一半的时候,还会以为是一个怀旧的爱情故事。然而作品的“峥嵘面目”在后半部中豁然显露,而前半部分的爱情故事则构成必要的铺垫。整个故事相当有力度。

阿瑟・克拉克的《太空漫游》四部曲(包括《2001:太空漫游》、《2010:太空漫游》、《2061:太空漫游》、《3001:太空漫游》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1月),中国大陆终于也有了中译本(用的是台湾译本)。这四部曲被认为是20世纪最经典的科幻小说之一,而且是“硬科幻”中的翘楚。比较有趣的是,常见的模式是先有小说然后再根据小说改编为电影,但这套小说的第一部却是与库布里克著名的科幻影片《2010:太空漫游》同时诞生的。

最后,岁末还有一本新书必须提到。迄今为止,几乎所有的科学幻想作品都是幻想“人类在未来如何如何”,而这本别出心裁的《没有我们的世界》(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年9月)中,描绘的却是人类突然消失以后的地球。不过作者并非出于幻想,倒是相当实证,他主要依据对地球上现今还能找到的某些地区的考察,这些地区或者是人类尚未大举入侵的,或是人类活动因为战争之类的原因而停止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虽然在人类退出之后,大自然“收复失地”的能力之强,速度之快,都超出了我们通常的想象,但是那些核反应堆和核废料,“都将成为创造它的智慧生物和靠近它的无辜动物的墓碑”。所以,不管人类灭不灭亡,伊甸园已经毁在我们手里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