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法国大作家、“拒绝先生”于连•格拉克去世

2007-12-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康慨 我有话说

于连・格拉

克(1910-2007)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20世纪30年代法国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最后一位风云人物,多年隐居乡间,坚拒浮世功名的大作家于连・格拉克(Julien Gracq),12月22日在其老家、法国西部卢瓦尔河畔的圣弗洛杭(Saint-Florent-le-Vieil)附近一家医院去世,终年97岁。

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就格拉克的辞世发表声明,称之为“20世纪最伟大的法国作家之一”。

格拉克素来远离文坛的各种圈子,更不喜欢人家称他为“某某主义作家”,甚至不愿意专业搞写作,宁愿一辈子在中学教书。

遥想1950年,他刊出长文,连讽刺带挖苦,猛烈抨击当代法国文坛和文学评奖体系,尤其是电视兴起后,弥漫在作家们和出版圈内的重商主义。不料第二年,饱受刺激的文坛大佬们,仍然将法国文学的最高荣誉――龚古尔奖授予他的小说《西尔特沙岸》(LeRivagedesSyrtes,一译《沙岸风云》)。格拉克立刻公开拒绝接受此奖,以示洁身自好。拒奖一事令文坛头晕目眩,却使格拉克自此声名大噪。

《西尔特沙岸》写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国家内的集体自杀事件,有评论称之为“对文明的拒绝”。迄今它在法国的总销量已达30万册。

被格拉克拒绝的不只文学人物。有一次,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法国,密特朗总统请格拉克到爱丽舍宫共进晚餐,亦被他回绝。而且这样的回绝不是一次,而是三回。

格拉克生于1910年,本名路易・普瓦里耶(Louis Poirier),二战前就读于法国高等师范学院,毕业后到外省当中学老师,一度加入法共。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从军,很快被抓进德国战俘营,并结交了狱友、日后的大评论家阿尔芒・奥格(Armand Hoog)。战后,格拉克继续在中学执教,主要在巴黎的克洛德・贝尔纳中学(Lycée ClaudeBernard),当历史和地理老师,直至1970年退休。

虽然个性强烈,不愿掺和文坛的是非,但他在课堂上很受欢迎,高中生们都挺喜欢这个小个子老师。

1938年,在超现实主义旗手安德烈・布勒东作品的影响下,格拉克出版了自己的首部小说《阿尔戈城堡》(Auchateaud'Argol),并将它题献给布勒东。此书虽然只卖出了150本,却得到布氏赞扬,两人日后成了好友。

格拉克一生出书约20部,最近的一本是2002年的《访谈录》(Entretiens)。虽然除了《西尔特沙岸》,这些书的市场表现都不怎么样,但评论界向来不吝溢美之辞。他是少有的几个在活着时,其作品就被收入伽利玛出版社著名的“七星文库”(La Pleiade)的作家。

格拉克终生未娶,亦无子嗣。80多岁的时候,他将巴黎丢在身后,回到老家,住进爷爷的祖屋,与同样一辈子不嫁的妹妹为伴,再不问世事。1996年,老妹妹死去,格拉克成为孤老。

他讨厌电视,绝少接受电视台的采访,但死前最后几年,他一个人住,也经常靠电视打发阅读之外的时间,主要是足球赛。

曾得到罕有机会,前往圣弗洛杭采访过他的耶罗姆・加尔辛(Jerome Garcin)说:“于连・格拉克的作品是傲慢的,但路易・普瓦里耶很谦和。”

格拉克有常见的中译名“朱利安・格拉克”,但如果你认同司汤达《红与黑》中的于连・索黑尔,那就最好把格拉克也叫“于连”,因为他年轻时为自己取的这个笔名,正是来自《红与黑》的悲剧主人公。“格拉克”则出自古罗马的一对难兄难弟――意欲改革却惨死的格拉古兄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