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余中先翻译节奏不要太快

2008-01-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咸江南 我有话说

余中先背着旅行挎包,手挽大衣,健步如昔,在各个展台间寻找着他感兴趣的外国文学图书。作为《世界文学》的主编,他找书、看书的方式也是地图式的――把作者按国别在脑中分成几部分。所以他推荐的图书,有

本次订货会上的新贵,也有去年出版,业已经过了一段时间和市场淘洗的好书。

先从拉丁美洲说起。拿起阿根廷作家科塔萨尔的《跳房子》(重庆出版社),他介绍说多年前自己就有此书的译本,但编辑质量不高。今年此书经译者修订后终于重版,但因其比较难译,仍然存在一些小问题;而墨西哥作家富恩特斯的《我相信》(译林出版社)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这部随笔作品的中心意思是期待将来不同的价值观被人们认可,但即便在那个时候,仍然有环境问题、个人空间对抗公共空间等问题的存在;《恰似水之于巧克力》(接力出版社)的作者劳拉・埃斯基韦尔则把烹调融化在生活场景中,让读者通过厨艺情节把一个家族爱情故事读下去;同属拉美女作家,伊莎贝尔・阿连德的《阿佛洛狄特:感官回忆录》也谈论美食,不过其描写更多的是关于美食与色情的关系,文体像是随笔,形式活泼,短小精悍。

次及东欧诸国。他认为大家对捷克文学不太熟悉,其实20世纪的捷克文学很值得重视,除众所周知的昆德拉外,从卡夫卡(德语写作)算起,哈谢克、赫拉巴尔、霍朗、奈兹瓦尔、恰佩克、塞弗尔特都值得介绍。赫拉巴尔的《河畔小城》(中国青年出版社)包括了三部小说,它们均以作家的故乡为背景,有浓郁的自传色彩,场景细碎,人物平凡,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阿尔巴尼亚作家卡达莱的《破碎的四月》(重庆出版社)亦值得关注,小说讲述血亲仇杀的法则如何主宰了一个人的命运,有希腊悲剧的风格,诗一般的简洁笔调。

在湖南文艺出版社的展台上,他发现了他与两位博士生一起新译的法语图书《新娘日记》赫然在架,而样书他自己还没有拿到。《新娘日记》透露了作者作为阿兰・罗伯-格里耶的妻子的生活情趣,书中内容包括作者夫妇一起在新小说推广方面所做的事情,他们共同参与的政治与文化活动,她眼中一些新小说作家的面貌,以及这些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矛盾、猜疑、宽容等等,很让人有阅读欲望;另外,《论宽容》(花城出版社)的全文中译本去年也终于出版,这本书是伏尔泰在为卡拉一家申冤报仇而四处活动的同时写成的,描述了当时轰动一时的卡拉事件及作者为卡拉辩护,为宽容辩护而顽强斗争的英勇事迹;而一批19和20世纪法国诗人的传记也在去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奈瓦尔传》就是由他自己翻译的,前后化了两年时间;罗兰・巴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萨冈(江苏人民出版社等)、杜拉斯(作家出版社)的书近两年也是备受出版社关注。

其他的好书还有不少。在用德语写作的当代作家中,君特・格拉斯可谓最富盛名。新近推出的他的自传《剥洋葱》(译林出版社)敢于自承其当年之非,这很需要勇气;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名著名译插图本”丛书也增添了品种,还新推出了“名诗名译插图本”丛书,在会场上可见到9种;另外,以色列作家奥兹的《爱与黑暗的故事》(译林出版社),美国作家多克托罗的《大进军》(人民文学出版社),瑞士作家弗里施的《能干的法贝尔》(重庆出版社)亦很值得一提。

国内文学图书有两种引起了他的注意。一是吕大年的《替人读书》(上海书店出版社),全书共8篇,可看成是作者的读书笔记,内容皆与英语文学有关,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可谓篇篇精彩;二是“蓝调文丛”(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分10种,是外国文学研究专家的散文随笔,作者中老有李文俊、柳鸣九,中有叶廷芳、吴岳添,青有陈众议、高兴,阵容十分强大。

逛完书市,喝着特浓的炭烧咖啡,余中先言到,他觉得2007年的图书出版很平常,至少在外国文学翻译出版界如此。其中有两个问题需要被提出来:一是出版节奏太快。以帕慕克的作品为例,他手头已经有了6本,且都是一年时间里翻译出版的。如果时间过紧,翻译的质量就难以保证,他自己就有教训,最近往往被出版社催着交稿,不得不加快进度,而顾不上仔细推敲。事后被读者挑出毛病,或自己看出毛病的情况都有;二是翻译力量不足。出版社的选题大都不错,但是让人眼睛一亮的翻译文字还是太少。他见过一些出版社提供的翻译初稿,惨不忍睹,不知后来得让编辑下多大的功夫才能成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