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脑力or体力

2008-01-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半夏 我有话说

读书当然被划归为脑力劳动的范畴。但用脑过程中从脚底板直线上窜的寒冷,用脑过度之后照样导致全身乏力乃至瘫软,却是每个读过书的人都无法断然否定的体味。所以一定要佩服发明脑力一词的人,那必是个真的读书人。; 

读书一向被看作是清闲事,所以早年的书生

才拿手无缚鸡之力自诩。然而清闲未必不用费力,真正的读书人,虽然很难在文明其精神的同时如期达到野蛮其体魄的崇高境界,但若真是连缚鸡之力都没有,那书也恐怕不大读得好――毕竟,自诩的话头,不论书生还是粗汉,都难免是夸大之辞,当不得太真。

记得早年在学校读书时,虽然每顿食量丝毫不逊于就学前的钳工阶段,却总在上床睡觉前遭受如蛆附骨一样难熬的饥饿折磨。饥饿表征的自然是腹中油水的匮乏,但也必然是能量消耗殆尽的结果。能量消耗最浅白的解释便是出力。不敢说那时的出力比钳工更繁重,但当时的日常消耗基本局限于读书,则是不容怀疑的。所以那时对以缚鸡云云自诩的老前辈,最是忿忿:他一句吃凉不管酸的自豪炫耀,令千百年后我辈饿汉子连混个吃饱都凭添羞愧。

如你所知,读书当然被划归为脑力劳动的范畴。实在说,脑子所禀赋的力量,并不方便以物理的形式进行精确测量。但用脑过程中从脚底板直线上窜的寒冷,用脑过度之后照样导致全身乏力乃至瘫软,却是每个读过书的人都无法断然否定的体味。所以一定要佩服发明脑力一词的人,那必是个真的读书人,能否缚鸡姑且不去考证,起码深切体会过读书后痛彻心底的热量消耗和疲乏。

诚然,和脑力相对的体力,在劳动范畴内,是无可置疑的出力典型,尽管脑力和体力之间,不过是社会分工的不同样式。当然,作为体力之外的后起,脑力总在大众心目中,是养尊处优的滋润活儿,起码不必喊杭育杭育那样的发力号子,也少见挥汗如雨的肌肉收放。

然而,作为劳动的一半品种,脑力依然有着种种需要发力的需求,譬如最为常见的读书。

首先,读书读书,书当然是需要读的,也当然需要发力。今天正宗的有声读书,似乎只剩下低年级小学生毫无韵致一概直嗓大声的朗诵课文,还能作为硕果仅存的例证。其实,既然读是人类发作于书之上最无可争议的典范运动,足见对书之内容的了解与获取,读无疑具有远超过阅也即看的独到价值。起码由读引导的阅也即看,更方便提高达到目的的效率。虽然今天的低年级小学生声嘶力竭一样的叫喊朗诵,远比早年酸书生们拉着悠悠长腔摇头尾巴晃地吟哦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花费更大能耗的气力,因而也更方便诠释读书之需要用力,但那却未必就是读之于书的得当腔式。而大庭广众前旁若无人大声念出书中的句子,肯定又是某种炫耀实在就是智力低下的白痴征候,起码是有失公共秩序范度的不良表现。

但即便这样,也依然不能由此而因噎废食,从根本上放弃读之于书的核心功能。因为一旦放弃,实际就意味着读书行为的走样乃至变质,读书便不成其为读书了。至于读书行为中读的具体究竟之把握,譬如吐气与否,声口如何,用力的大小长短,选择的场地氛围,除了小学生方面,需要教育界对施教育者从业技能进行必要补充培训外,更多的非小学生者,只能由发出读的不同个体,自行裁夺了。

读书的另一样发力动作,则体现在圈点和批注上。应该说,圈点和批注,在只会浏览的人看来,由于麻烦琐碎,因而费力不讨好,所以是件多余甚至愚蠢的行为。但既云费力,足见是必须消耗力气的。至于圈点和批注的利害权衡,鉴于对书所发出的动作和目的不同,因此价值取向自然不同。浏览该说并非严格意义上的阅读,自然属于不同的动作。阅读而不过意在娱目或者打发时间,则无疑属于不同的目的。

按照老先生的说法,读书时的圈点批注,十分有利于加深记忆,并且终生受用。这说的自然是肯读书的人之于读书。不肯读或者读的不是书,当然不在这个范畴之内。

应该说圈点批注的苗裔,至今流传不衰,除了电子界面下文本的插入栏中依然具备此项功能,其他譬如先生指出的重点,领导批示的关键,考试透露的范围,文件领会的要害,果然俯拾皆是,不绝如缕。只是这些不衰和不绝,更多的存在于和读书原本意义不甚搭界的地段,尽管放之四海未必不准,用力也未必不勤,但力气却并非铺排在读书之上,该是另一个不同了。

得承认,即便是纯种的读书人,也不能对无论什么书都发力的,那不但有伤生命,也会妨碍真正需要发力读书的成色――人的力气总是有限的。而且,对八卦之类的浏览,也是不方便彻底根除的消闲,尽管那不需要发甚大力,但也当然是生活的一个部分,不好轻做偏废的。因此,在前言所谓对书的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选择之外,其实同一个人不同时间不同目的和对象的读,也该有不同的处置分配才是。

可以和圈点批注对应的读书发力,似乎该是对所读之书内容片段的抄录,学术说法叫做卡片。此种发力,在不甘心读别人且立志让别人读自己的人来说,意义尤其重要。别人尤其是权威之警句名言的引用,既可以直接用权威的说法帮助自己立论,也可以在权威的惯性基础上生发自己的思路,所谓站在权威的肩膀上,顺风扯旗,登高而呼,真正是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无庸讳言,俗话里一向有天下文章一大抄的精辟结论,但征引和抄袭,不论是正经的学术,还是遣兴的闲篇,都需要站脚端正,取舍得当。嚼别人剩下的馍,没啥滋味外,固然不会发生致命症候,但拾人牙慧,承人咳唾,即便是功名所致,利禄所迫,生计驱动,虚荣使然,但终究是个很无趣的事情。不仅遭别人谴责,坏自己名格,也于读书以及读书发力的本意,越发的暌违不合,?格不入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