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最好的教育:教孩子如何生活

2008-01-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孙芳 我有话说

教育,似乎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因为孩子。然而,教育有时候就像孩子手中的气球,我们知道一松手它就会飞走,却不清楚它能飞到哪儿,于是我们小心谨慎,就怕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什么问题。的确,教育关乎一生

,太多的褒义词被寄予在孩子身上:健康、善良、快乐、成功、甚至天才。我们想把所有完美的想象寄予在孩子身上,却忽略了一个简单的事实――让他学会怎样做人,怎样生活。也许你不想在这个简单的问题上浪费孩子的时间,那么孩子长大后将被这个简单的问题困住,挣脱不开。因为他不得不生活,不得不安分地做人。

18世纪的卢梭花了20年时间思考和3年时间写成的《爱弥儿》,全书近60万字就是在探讨一个问题“教孩子如何生活”,简单却蕴含了最高尚的教育理念。今天,年逾八旬的李平沤教授对《爱弥儿》中的教育理念进行了重新阐释,编写成书《如歌的教育历程》,同样提请我们不要忘了最简单的道理,不要只忙着给孩子吃喝穿戴、报班辅导,口训而没有行动。

“生活,并不是呼吸,而是活动,那就是要使用我们的器官,使用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才能,以及一切使我们感到我们的存在的本身的各部分。”孩子才能和器官的内在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卢梭主张0~12岁进行的教育应当纯粹是消极的,不教他们许多知识,着重锻炼他的身体和培养他的感知能力,防止思想产生谬见。对比于卡尔・维特主张的天才教育模式――孩子一出生就开始教育,充分发挥儿童的潜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完美的人,卢梭想要阐释的是一个普通人的教育,生活就是要教他所有技能。

很难说,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天才,进哈佛,然而可以肯定的是,孩子长大后必须生活,这是最简单的道理。因为这一点,我们在选择天才教育的模式之余,必须看一看卢梭的教育理念,因为他平实的告诉我们,一个人普通人应该怎样做人。而《如歌的教育历程》一书就是把这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融合到孩子的日常教育中,娓娓道来,我们需要反思:在教育的道路上我们是否偏离孩子的需要太远,孩子自身力量的增长负荷不了家长老师近乎完美的追求。

应试教育占主导,素质教育流于形式。孩子的心灵和判断能力培养在分数面前被忽视,他们就像练马场上的马一样被训练得只有死记硬背,这和二百多年法国的旧教育一样,把传授知识作为惟一目的,孩子们训练成了通晓许多对我们毫无用处的东西的饱学之士。教育不能忘了那个最简单、最根本的任务:“教他们如何生活及做人。”教他成人后怎样保护好他自己,教他经受得起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豪华和贫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灼热的岩石上也能够生活。他的需要,他未来生活的需要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我们要充分赋予一个人独立生活的能力,让这种能力充分彰显,在我们放开孩子双手的时候。

生活,是脚踏在大地上不得不一生相伴的东西,它是最简单的道理,也是最高尚的教育理念。“在我们中间,谁最能容忍生活中的幸福和忧患,我认为就是受了最好教育的人。”卢梭这样说的同时,怀着对生活的全然理解,他知道生活给予我们的幸福和忧患太多太多,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保护好自己善良的天性,理性、自由、良心未泯。

卢梭是性善论者,“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所以我们要培养天性,给孩子的灵魂周围竖起一道围墙,不要让社会的偏见、虚荣、固执败坏孩子的天性。

我不是唯心论者,但我宁愿相信性善,宁愿相信所有的孩子都在天性的基础上自由发展。成长是属于孩子的一段脆弱而险象环生的历程,我们不能用我们的完美想像去包揽他们的童年,只能笃信我们伟大的爱给予孩子的奇迹般的蜕变,他们长大了,学会了生活。我们教育的目的只有这些。对于孩子的天才或成功之梦,我们只能希冀。两百年前的卢梭给了我们一个朴实的教育观,今天《如歌的教育历程》赋予读者的是一颗普通的心,这颗对孩子的简单普通的心,就是保护孩子最好的武器。

《如歌的教育历程――卢梭〈爱弥儿〉如是说》,李平沤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28.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