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印度人是如何保护老虎的

2008-01-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劲硕 我有话说

自然保护区只有在科学基础上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尊重科学家,严格执法,并使当地社区融入保护工作中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形同虚设,有名无实。自然保护区就

是野生动物最后的伊甸园,保护老虎的栖息地,而不是发展饲养场里的老虎或重新引入圈养老虎才是保护事业的核心。

“虎照事件”以来,老虎的现状和保护成为热点话题。事有凑巧,在我案头上刚好有几册新书,都是关于老虎的:一本关于老虎贸易的书、一本讲述中国虎文化的书、一本关于老虎的小说。但是,最能引起我兴趣的是一本关于印度老虎保护的历史和现状的书――《狩猎台上的风景――濒危食肉动物的科学拯救之路》。我想,关心华南虎命运的人们不妨读一读这本书,看看我们的邻国是如何拯救他们的老虎的。

这本书的封面深深地吸引了我:一头健美的雌虎在夜色中,带领着两头可爱的幼虎,警觉而坚定地向前大步迈进。这一画面被红外摄像头捕捉到,永远保存了下来。这不是动物园里的老虎,也不是马戏团的老虎,更不是饲养场的老虎,而是自由自在地繁衍于大森林里的野生老虎!供养它们生息的沃土叫做纳加尔霍雷(Nagarahole)国家公园,位于印度南部。这个国家公园面积仅有600多平方公里,却拥有近300头老虎,以及数量更多的豹和豺等食肉动物。

历史上,中国是老虎的主要分布区,甚至是虎的起源地和演化中心,那么,为什么我们国家现在却不如印度,广袤的土地上竟然几乎找不到老虎的踪影呢?这个问题的提出,其实并不仅仅因为华南虎,而是牵扯到更多更深刻的问题: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为何丧失得那么快?为什么我们还没有有效的措施解决濒危物种的保护问题?中国的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究竟该怎么走?这本书的作者、印度老虎专家、保护学家乌勒斯・卡伦斯(K.Ullas Karanth)博士只字未提中国的事情,但是,当我阅毕此书,我隐隐然找到了上述问题的一些可能的答案。

中国的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脱口而出的词汇可以佐证:虎头虎脑、虎虎生威、龙腾虎跃、如虎添翼,还有谈虎色变、狐假虎威,“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但是,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却很缺乏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甚至,老虎、狼等食肉动物常常是被打被杀的对象。“武松打虎”的故事是广为流传的英雄主义传奇,即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内还有“打虎英雄”的封号。印度则不然。这是一个宗教信仰渗透到百姓生活中的国度,不得杀生的信条使老虎及其他的众多生灵得以兴旺繁衍。印度人把老虎的存在视为国家荣誉,为拥有森林的巨兽而骄傲。而我们呢?

从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的数量、面积上来看,印度远不如中国。但是,印度的国家公园真正在行使强大的保护功能和生态服务功能,保护第一是其不可动摇的理念或指导方针。制定现实性、革新性的保护措施的基石正是诸如卡伦斯博士从事的老虎行为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工作。没有对老虎生态学知识的了解,没有对老虎和猎物间关系的研究,没有可靠的种群监测,就无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保护计划,也无法知道拯救老虎的努力是成功还是失败。在这座国家公园,领导一切的是科学、是科学家,而不是某个无知的或盲目搞开发建设的行政人员。在印度的保护区,不仅有本土科学家(他们大多数经过专业培训,有的索性直接在欧美国家获得生态学或动物学博士学位),还有许多欧美一流的动物学家、生态学家常年在那里工作。他们为国家公园或自然保护区献计献策,并得到政府管理部门的极大尊重。

本书作者其实是半路出家走上这条路的,但是,他从小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热衷于观察野生动物,从未倦怠,因此他早就是一位博物学家了。他在美国接受了野生动物研究与管理培训,并最终获得博士学位,然后回到印度,回到纳加尔霍雷,一干便是20年!笔者在国内的动物研究圈子里学习工作也将近10年了,但我发现,身边的专业研究人员包括年轻的研究生中,真正从小就爱好动物并对自己的工作充满激情的人并不多见,常年扎根野外的人更是寥寥无几。在我们的自然保护区里,专业人才奇缺,并没有几个人愿意踏踏实实地研究动植物,不说十几年,哪怕连续做研究工作两三年的人都寥若辰星。我不禁感慨:中国的自然保护事业呼唤博物学家,呼唤能够死心塌地、吃苦耐劳地在野外从事野生动物研究的人才啊!

印度的本地人并没有利用老虎器官或制品的传统,但老虎在印度也一直面临非法盗猎和贸易的威胁。但是近些年,印度严格地执行了相关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对偷猎的惩罚力度在加大。保护区附近的社区能够参与到保护工作之中,积极主动地启动、维持与当地政府和其他机构的合作关系。对比之下,我们的保护区在执法力度、社区共建方面还的确需要加强和改善。总之,自然保护区只有在科学基础上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尊重科学家,严格执法,并使当地社区融入保护工作中来,才能真正发挥作用,而不是形同虚设,有名无实。自然保护区就是野生动物最后的伊甸园,保护老虎的栖息地,而不是发展饲养场里的老虎或重新引入圈养老虎才是保护事业的核心。老虎作为旗舰物种,其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之后,生活在此的所有生物都将获得事半功倍的保护效果。

值得关注的是,这本书的译者之一是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中国项目主任、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解焱博士,她所领导的WCS中国项目正在积极开展中国东北虎的野外生态研究和保护工作。我相信,卡伦斯博士的故事会激发更多热心保护事业的中国年轻人投身到这场历史性的运动中来。我也盼望着,中国的大地上能够多多涌现像卡伦斯这样的人物。

《狩猎台上的风景――濒危食肉动物的科学拯救之路》,[印度]乌勒斯・卡伦斯著,黄以天、解焱译,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第一版,20.00元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