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献给狩猎生活的挽歌

2008-01-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李朝全 我有话说

说实在的,最初吸引我的是《犭昔》这个书名。从字面上看,《犭昔》显然是将“猎”字拆分为二,倒很容易让读者联系到狩猎或与狩猎有关。而这两个字究竟涵义为何,还真需要读者费一番脑筋。作者从一开始就为

读者设置了一个很好的“叙述圈套”,引导读者阅读这部作品。这也不啻一个巧妙的悬念设置。

为了释疑,作者自己对书名作了解释:中文:“犭”字,音quǎn,意同“犬”;是很多动物字的偏旁,此处借用为动物的意思。“昔”字,古文本义为晒干的剩肉,后引申为“过去”、“昨往”。“犭昔”,“猎”字劈为二,写猎杀与被猎杀。可见,“犭”是实有其字,并非作者杜撰。

从书名上看,这部长篇小说写的是关于往昔岁月人们的肉食,是关于人类捕杀走兽的故事。如此,读者自然就会茅塞顿开。这确实是一部关于猎人的小说,当你读完这部小说,就会由衷感叹,这个书名起得太合适了。

这部小说分成三部,分别讲述了最后一只华南虎的死亡、射杀海猪(海豚)和最后一代猎人的“缴械”。作者在创作时很鲜明地有着表达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应该建构一种良性互动、和谐友好关系的冲动,作品因此带有很强的寓言意味。

按照作者在书中所写,最后一只华南虎死于1950年代末。于是今天我们还在为陕西“发现”华南虎的真伪争辩不休,还在为动物园中仅存华南虎的繁育绞尽脑汁……作者在小说中以抒情感怀的笔触叙说了自己对森林王者华南虎夭亡的无限感慨。在作者看来,最后一只华南虎的死亡已然宣告了猎人的死亡和狩猎时代的结束。

到了第二部“射海猪”,作者巧妙地把时间背景安排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三年,饥不择食的人们看中了海洋中懒洋洋的海牛――儒艮和活泼灵动的海豚。在饥饿难耐的眼神里,它们都变成了无比可口的肉食,它们的命运只能是被射杀。

第三部“火铳绝响”中,作者则写到最后一代猎人如何惨淡无光地从现实生活中撤离,从历史舞台上退下。时代真的不同了,狩猎时代注定一去不复返。这,真不知是该值得庆贺还是感伤!作者在小说中既充满了对过去人类面对自然和生态的蒙昧无知、野蛮残暴态度的批判与思考,也表达了对过往消逝岁月的伤悼与缅怀。既有淡淡的忧伤,更有浓郁的思省。作者努力彰扬的是像书中人物黄风墨、谢恒福那样执著于爱护自然山林爱惜家园的举动,是一种人与自然生态和谐共存、天地人合一的融洽境界,是一种协调持续美好的进步与发展。如此看来,作者的用心可谓良苦。深怕读者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苦衷,作者更是直接地写下了这样的文字:人类为进步付出了太大的代价,而且正在付出更大的代价。任何进步都要消耗自然资源。我们能不能够少消耗一些自然资源呢?或者尽量消耗循环再生的可利用资源呢?我们能不能在一个和谐自然协调发展的世界里取得进步呢?应该是可以的。

《犭昔》难能可贵地将广东客家农村生活风情融到小说创作中,塑造了像水秀这样坚忍顽强、身上凝聚着中华女性传统美德的客家女人,刻画了一群性格各异的三代客家男人。特别是文本中对于客家方言的巧妙运用,对客家婚俗、生活习俗、狩猎习俗等具有鲜明地域色彩和族群特色的文化的描绘与叙述,赋予了作品丰富的地域特征和民族风格,显示了作者深厚的生活积淀、客家文化积累和一定基础的文学素养准备。

小说的不足之处,是人物性格没能充分展开,故事情节悬念、伏笔和戏剧性冲突较少,在叙事节奏的把握上还欠火候。这是一首献给往昔岁月的挽歌,是为猎人、为绵延了数千上万年的人类的狩猎生活唱的一曲挽歌;是为人类协调可持续科学发展呼唱的一首长调。这就是这部小说的现实意义。

《犭昔》,谢沛鸿著,作家出版社2007年11月第一版,27.00元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