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2007年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征文编后记

2008-01-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王洪波 我有话说

自2007年11月21日以来,“书评周刊”开始刊登以“2007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为主题的征文,截止本期,共有38篇陆续见报。现征文活动圆满结束,谨此向所有来稿的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7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是本报2007年好书盘点工作的一个方面,与本报编辑部2007年度十佳、百佳图书评选,以及特约

专家所写的“2007读书印象记”相配合,对2007一年内的图书出版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回顾与总结,受到了读者的欢迎。征文活动也是我们常规的评书、荐书工作的重要补充,征文涉及的相当一部分图书是编辑部平时未注意到,或者虽已注意到却未曾发文介绍的,如《永远的1977》、《偷书贼》、《找死的兔子》、《文人的底气》、《破碎的四月》、《在朝内166号与前辈魂灵相遇》等。也有一些图书,我们平时已作评介,而关于这些书的征文稿确实优秀或者颇具新意,所以也采用了。当然,也有一些图书,我们平时评介的力度比较大,故关于这些书的文章只好割爱;有的图书,同时有多篇征文进行评介(如《灿烂千阳》、《巴别塔之犬》),我们仅选择了其中一篇刊登。――这个情况,还请来稿的朋友予以谅解。

我们注意到,向我们投寄征文的,有相当一部分是本报的长期读者,并且经常向我们供稿,如吉林桑永海、山西介子平、湖北易昕苑、福建张传官等,希望这些朋友今后继续支持我们。征文作者中,相当一部分是80后的年轻人,并有不少在校学生,如吉林王雅庆、河北辛泊平、江苏杨丽萍等朋友,他们在文章中表现出的见解水平和突出才情,都很可喜。征文作者名单中甚至有徐友渔先生这样的著名学者,他并且赞扬我们刊登的征文很有水准。名家参与,在我们搞的几次征文活动中还是第一次遇到,我们非常高兴。通过征文活动,我们与一些读者有了比较频繁、深入的接触,听到了他们对本报的一些看法和建议,非常受益。

2006年同一主题的征文活动结束时,我们曾写道:由于征文“比我们一般书评在2000字上下要短小许多,因此,这次征文也是一次‘短书评的实验’”;“实验”给我们的启发在于,短书评“牢牢抓住自己‘印象最深刻’之处即可,印象深刻处,必有情动于衷、思虑新颖之处,也就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而这一次征文活动再次印证了上述看法,有很多见报文章辞藻并不华丽,思想也不见得多么宏大,却特别地真诚、动人。比如2007年12月5日第10版马军先生对《媒体的真相》一书的评论:“我也是一个新闻人,已有8年工作经验,越来越能体会到‘做人比做新闻更重要’这个道理。……今年,我的同事采访了一个考上清华的特困生,他五岁丧父,母亲常年有病。得知情况后,我给这个大学生捐了钱。之所以把这事写下来,也无非是想请读者相信,‘做人比做新闻更重要’的道理绝不应该成为写在纸上的空话大话。”2007年12月5日第14版赵凯先生对《偷书贼》的评论:“其实,我也是个精神上的‘偷书贼’。我本是一个20来年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这漫长的岁月,我就是靠着读书熬过来的,书籍予人的精神以滋养,我正亲身感受着……”关于书评,我们更进一步的体会是,写书评、编书评,诚实、真诚的精神是基础。我们希望,今后我们继续培养、发扬这种精神,努力提高书评的公信力,以不负读者对我们的信赖和期望。

2008,“书评周刊”仍将把相当一部分版面留给普通读者,并推出一些其他主题的征文活动,恳请朋友们一如既往支持我们。 

附记:

1、所有被采用的征文的作者将获赠由中华书局、北京世纪文景文化传播公司提供的优秀新书共两种,赠书将在春节之后寄出。

2、文章见报后两个月内未收到稿费者,可能是由于地址信息不全,请与我们联系(cbookreview@163.com)。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