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国孩子为什么不去美术馆

2008-02-1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上海市康建路 陈才 我有话说

日前,上海美术馆教育部公布的一项历时5个月的调查显示:76%的上海中小学生从来没有进过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副馆长张晴认为,“美术对一个人的成长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一定要“让美术馆变为中小学生真正的课堂”。

人们都知道,法国人的艺术成就和艺术品位,都堪称世界一流,他们是如何形成如此出众的审美

观的呢?除了国民艺术教育,还有数不清的博物馆、美术馆,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大众。例如报道提到的,无论是卢浮宫,还是大皇宫国家美术馆,很多都是对学生免费开放的。这里的中小学生,把去美术馆视为平常之事,从小就有定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的习惯。而在国内,不仅大部分孩子没进过美术馆、博物馆,一项调查还显示,上海10万名琴童中,不去音乐厅的也占了大多数――这还是在艺术资源比较发达的上海。艺术的本质是一种文明。在艺术已成为一国“软实力”的今天,我们应该重视这种差距,让艺术教育“从孩子做起”。

但是,万事知易行难,正如上海市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王立人所言,这并不是某一个美术馆、某一个委员会或者某一所学校所能改变的。因为当前的教育是功利实用的教育,以升学考试为最终目标,学生缺乏去美术馆、博物馆的动力。前两天,还有一教育部官员也感慨说,自己的女儿为了应试,不得不牺牲心爱的书画特长,转攻奥数和英语。可见,只要教育评价方式不变,“让美术馆变为课堂”就不免是一句空话。

因此,一方面公共艺术场所应回归公益,降低门槛,给中小学生创造更多参观、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必须逐步改变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从政策层面对美育课给予一定的支持。试想,如果美术能够像体育课一样,成为升学考试的一个砝码,学校、家长和学生就会重视美术教育。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