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他山之石”

2008-02-2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史安斌 我有话说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了举世公认的辉煌成就,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中国经济奇迹”,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强国之路。“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巨龙腾飞”之类的溢美之辞充斥于全球各大媒体。但在世界十大经济实体中,除了中国以外的其他九个国家均为文化产业强国。这充分说明,我国近30年来的改革开放存在着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对称性。在增强我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力上,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值得欣慰的是,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大政方针。这一概念能够进入“十七大”报告这样的纲领性文件,这本身也说明了我党在理论创新上所显示的海纳百川的气度。

强大的“软实力”需要一个强大的“文化产业”体系作为其物质支撑。“文化产业”的概念脱胎于法兰克福学派在1930年代提出的“文化工业”一词,原本是用来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文化工业化、商品化、粗鄙化的趋向。1970年代,英国、澳大利亚等国政府重新发掘了这一概念,将其文化批判的理论“外壳”剥离开来,并且用一个中性化的“文化产业”取而代之,使其成为其国家文化政策话语体系中的一个核心概念。1990年代,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体现个人化和后福特生产方式的“创意产业”一词又丰富了原有的话语体系,因而出现了一个更具包容性、更能体现新媒体时代特征的名词――“文化<创意产业”。2006年初,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这标志着“文化产业”这一概念正式进入了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当中。

无论是理论层面上的“软实力”还是实践层面上的“文化<创意产业”,这两个概念都是我们在强国复兴之路上可资借鉴的“他山之石”。由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陆地教授主编的《世界文化产业》丛书为我们提供了一扇探究“他山之石”的窗口。这套丛书以国别研究为体例,选取了文化产业较为发达的一些国家作为对象,对这些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概貌和趋势做了系统的整理和爬梳。主编者确立以文化<创意产业的不同门类为编撰体例的基本原则,从而为读者提供了相关对象国在报刊业、出版业、音像业、广电业、电影业、广告业、演艺业、旅游业、动漫业、游戏业等产业部门的最新信息,并且对这些行业的发展走向作了全面的分析和大胆的预测。目前该套丛书已经出版了《美国文化产业》、《英国文化产业》、《法国文化产业》、《印度文化产业》和《韩国文化产业》等五种,近期还将出版有关意大利、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日本文化产业研究的著作。

毋庸置疑,这套丛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也适应了我国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时代要求,甫一推出即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好评,市场反应也相当热烈。但是,我们不能简单把它的成功归结为“应景之作”。与国内外的同类著作相比,这套丛书具有一些优势和特色,体现了编者和作者的“匠心独运”,值得向读者做一推介。

首先,在国别的选择上,该丛书涵盖了目前世界上主要的文化产业强国:既包括了英、美、德、法等处于“第一梯队”的“老牌”强国,也包括了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意大利等值得关注的“第二梯队”;还包括了日本、韩国、印度等来自东方的“后起之秀”。因此,通过阅读这套丛书,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从总体上把握世界文化产业的现状和未来走向,从而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直观而完整的参照系。

其次,该丛书把“文化产业”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来加以考量,既勾勒了西方“列强”文化产业发展的历史脉络,又记录了东方国家在“欧风美雨”浸淫下维护文化自主权的艰辛历程。这一特色在已经出版的《印度文化产业》一书中体现的尤为鲜明。作者遵循了行业分类的体例,但是在对印度文化产业各个门类发展概况的描述中,始终把“冲突+调和”作为贯穿全书的一条红线。我们看到了在印度文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引发的政府与民间、公共与私人、本土与外来各个层面上的矛盾与冲突,例如,1990年代实施印度“天空开放”政策,允许境外电视频道进入城市家庭后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和冲突:境外卫星电视与本土电视机构之间的竞争;境外电视频道与本土文化政策和传媒管理之间产生的矛盾;“天空开放”后引发的国内电视市场开放所带来的国营<私营电视机构之间的矛盾,等等。与电视业一样,印度几乎所有的文化门类在其产业化的进程中都遇到了类似的矛盾和冲突。值得注意的是,印度借助于其深厚的本土文化传统、较为成熟的民主商议体制和完善的法律体系,逐一解决了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为“后发展”国家应对全球<本土的二元对立、维护文化自主权和推进自身社会<文化进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印度驻华大使馆的官员看到此书后,激动地对作者张讴先生说:“没想到印度文化产业是由中国人来写的!”

再次,在框架的设计上,本书不满足于对各国文化产业进行概观式的浏览和对最新事实和数字的罗列,而是把文化产业发展的种种表象置于体制和政策的框架内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尽管本书的作者众多,来自于不同的学科和专业背景,但基本上做到了以下这一点:不仅告诉读者“是什么样”,而且还能够阐明“为什么会这样”。这就使得本丛书超越“百科全书”式资料汇总,从而为读者解决中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出现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无论是印度引以为豪的“宝莱坞”现象,还是法国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产业”,抑或是英国欣欣向荣的“创意产业”,通过本书细致和深入的探讨,读者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些单个的文化现象背后都具有一整套经济和政策机制的强有力保障,这就使“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政治建构,进而上升为一种民族国家的“符号资本”――即“软实力”的基础和标尺。

毫无疑问,《世界文化产业》丛书的出版为我国文化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参照和指南,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他山之石”。因此,它应当成为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学者和业界人士必备的案头书。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文化<创意产业的飞速发展,我们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陆地教授能够奉献一部有关中国文化产业的著作,作为这套丛书的总结和延伸,真正完成他描绘世界文化产业谱系的学术工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