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建筑乌托邦

2008-03-05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罗敏(《第一财经日报》阅读版编辑、记者) 我有话说

多数孩子都有玩泥巴搭泥房子的经历,所以《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封底上那个认真铲土的小孩才那么让人唏嘘感怀。多年以后,这个曾和你我一样顽皮的男孩在纽约世界贸易中心重建项目中胜出,在地下连续壁

和射来的阳光间,他触摸到这座城市受伤的记忆和流泪的希望―――这次设计关乎情感,关乎命运,更关乎未来。

丹尼尔・李布斯金,这位热衷于设计纪念物的建筑师想寻找另一种表达,以有别于20世纪千人一面的现代主义建筑,有别于几十年来喧嚣不已的各种流派,也有别于多数设计师面对委托时或狂妄、或唯唯诺诺的设计模式。事实上,他在书中一再发问:“历经20世纪各种运动的劫难之后,怎么还有人一心向往某某主义――不管是现代主义、威权主义、极权主义,还是基要主义。”这个世界已在各种斗争中流血不止。还是回到根本吧:建筑关系到我们想要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这也是盘点过20世纪建筑思潮后,日本建筑师隈研吾在《负建筑》([日]隈研吾著,计丽屏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48.00元)一书中真正想解开的疑问。同一个“9・11”,在他看来正是无情的嘲弄,粉碎了人们对高层建筑日渐贪婪的欲望。

隈研吾之前,另一位日本建筑师矶崎新曾经编撰过一本名叫《未建成.反建筑史》的文集。日本民族从另一个角度扣问何谓“负”?常常,相比较那些建成的、光鲜夺目的高楼大厦,那些失败的建筑反而诉说着人们的真正需求。隈研吾正是这个意思:20世纪的住房抵押政策和争相兴建摩天大楼的举动都应当引起反思:在不刻意追求象征意义,不刻意追求视觉需要,也不刻意追求满足占有私欲的前提下,可能出现什么样的建筑模式?

答案,可能会隐而不现。而且,在人类虚荣和权力斗争交织成的现实中,就算存在建筑的真理,也终究是个哀婉的乌托邦。

即使在建筑中,征服与被征服也是永不停止的话题。所以,当美国人决定重建世贸大厦,你知道这决不仅仅是美学或者技术问题。漫步《建筑,思维的符号》([韩]承孝相著,徐锋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49.00元)便可发现,当代著名建筑不仅透视着其地域其时代的价值观,也表达着人们各种各样的企图。建筑已不再纯粹。它与权力、民主、金钱等等词汇紧紧相连。实际上李布斯金也通过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建筑师要获得一个项目,得与世俗社会一再交锋――读懂其中人性的、政治的、人情的诸多术语。

前两年英国建筑评论家迪耶・萨迪奇曾出版《建筑与民主》、《权力与建筑》,于建筑用力颇深而于政治理论造诣稍浅,两书话题至伟,但语焉不详。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通过《幸福的建筑》探讨建筑所传达的感受,全书在基本问题上循环绕圈,只能权当文学书阅读。如今,透过《破土》和《负建筑》等书,我们可以读到具有反思能力的建筑师是如何思考建筑与人类关系的命题的。李布斯金、隈研吾、承孝相等人都算大师级的人物,他们的个人实践会让问题更有说服力。

《破土:生活与建筑的冒险》,[美]李布斯金著,吴家恒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46.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