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翻译家汝龙的一生

2008-03-1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文颖 我有话说

编者按:

最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著名翻译家汝龙翻译的《契诃夫小说全集》(共10卷)。汝龙先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俄罗斯文学翻译家,尤其在契诃夫小说的译介上成就卓著,巴金曾这样说道:他使更多的读者爱上了契诃夫。本文系汝龙先生的

夫人文颖女士在汝龙逝世后写的纪念文章。文中回忆了汝龙如何在“五四”新文学思潮和巴金先生的影响下走上文学翻译道路,历经抗战烽火岁月的坎坷、“文革”十年浩劫的磨难,始终矢志不渝于契诃夫文学作品的翻译事业,以自己的毕生奋斗实践契诃夫的“文学家不是做糖果点心的,不是化妆美容的,也不是给人消愁解闷的,他是一个负有义务的人,他受自己的责任感和良心的约束”的崇高理想的感人一生。本报特刊发此文,既是对汝龙先生的怀念,也借此向已经去世的、与汝龙先生相濡以沫终身的文颖女士表达一份敬意。

汝龙同志离我们而去了,可是在我的心目中仍觉得他坐在书桌前像往常一样,抽着烟卷,在翻译契诃夫的小说。他一生勤勤恳恳、夜以继日地埋头苦干、不图名不图利。从1937年开始学习创作,后致力于俄国进步文学的翻译工作,共译出近一千万字译稿,直到去世,从未间断。

受巴金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汝龙1916年生于苏州,因是长孙,受祖母溺爱。他的父亲在上海交大毕业后分配到北平平绥铁路局工作,他六岁时随母亲和姐姐一同来到北京。他的父亲看不惯他从小娇生惯养、顽皮任性,就严加管教,逼他学好数学,每星期日必须做应用题若干道,希望他长大也做工程师,接父亲的班。但他数学虽然学得很好,却不喜欢,他喜欢看古典小说,如《封神榜》等,看得入迷,受这些书的影响,讲哥们儿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他上中学时,偶然看到姐姐从学校带回的新文学杂志,从此对新文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用零花钱买了不少新小说,如饥似渴地读起来。

与汝龙相识是由于双方家长是好友,七岁时我们就认识,青梅竹马,甚是友好。他常到我家来玩,看到别的孩子欺负我,他就护着我。后来他的父亲调大同铁路局工作,全家迁往大同,只把他留在北京上学。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鲁迅、巴金等作家的杂文和小说,这些作品使他觉悟到人活着不能只顾吃喝玩乐,而应该“为人类献身”,应该对祖国对人民作出贡献,因为文学救了他,他就抱定宗旨从事文学工作,以此来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他以读者的身份,给巴金写信,诉说他在家的苦恼,想离家去从事文学工作。巴金回信说,专靠写小说没法维持生活,并举例说,有的青年贸然离家出走,后来迫于生计又回到家里,安于旧生活,所以要慎重考虑。从那时起巴金始终是我们的导师和挚友,我们素来尊称他为李先生,一直在他的指导下生活和翻译,在各个关键时刻都是他引导我们走上了正路。

汝龙全家迁大同后,他住在教会学校崇德中学(现在的三十一中)读初中,该校注重英语,上课用英语讲授,使他的英语打下初步基础。上高中的时候借住我家,我们常在一起谈理想,谈前途,感情很好,就订了婚。上高二时他不愿再连累家里,想自立,就辍学投考平绥铁路货运班见习生,考取第一名,到平地泉去上班。直到1936年,那时我已上大学三年级,我家要求他也上大学,于是他辞去工作,回北京重上华北中学高中三年级。1937年他中学毕业,正要报考大学,适逢“七・七事变”,日寇的铁蹄践踏北京,青年学生们都不愿做亡国奴,纷纷逃离北京,我们也一样,在8月10日第一天通火车时就逃离北京,从此过起逃亡生活,在四川各中学教书,直到抗战胜利。

12345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