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育改变中国,教育自身也需要进一步改变

2008-03-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记者 张隽 我有话说

本报讯 多位知名学者、教育专家、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最近发出呼吁:教育是一个国家进步的阶梯,全社会都要把教育改革放在关系国家命运的重要地位,关注教育问题,完善教育制度,真正把教育办成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满足人民大众要求的、推动社会公平与和谐的事业。记者近日在第二届“教

育改变中国・信孚公益论坛”上听到了这样的呼声。“论坛”由信孚教育集团主办,旨在研讨当代中国教育热点、推动中国教育改革,到会的百余名代表共同探讨了当前中国教育问题的热点和难点,展望了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30年来,国家制订了新的教育政策,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义务教育公平作为中心,中国教育已经从整体上度过了最为短缺、最为贫困的时期,不过仍有很多问题。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认为,有些问题并不是单靠投入能解决的。教育需要继续增加投入,但是,教育改革必须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否则,越来越多的教育投入并不能产生相应的效果。他指出,当前教育的调整需要更进一步,从查处问题转移到政策调整,深入到制度创新和制度变革的层面。还要面向未来提出新的目标,改变政府包揽过多、权力过于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和民主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教育模式。杨东平说,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强化公共教育部门的基本职责,保障教育公平,打破教育垄断,全社会共同办学,提高教学品质,增加教育的选择性。

切实认识到流动人口子女平等受教育权实现的重要性和严重性,切实站在公民权利和未来城市安定的角度进行户籍改革和教育改革,也是与会代表热议的重要话题。比如,因为教育资源不平等,加上户籍制度的限制,不少考生采取了“移民”的手段:把户口转移到教育水平高的其他省份。还有一些学生家长,甚至不惜牺牲原有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千方百计转到北京、上海工作,也是为了解决子女念书的问题。为了制止这种高招区域歧视与高考移民的现象,国家已想了很多防范措施,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徐友渔批评“有的措施是治标不治本”,他认为高考分数歧视主要是思想和政策问题,真正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太难,并不需要等到社会发展、教育发展、经济发展到某一高度的将来。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提出,尽快实现流动人口子女就地读高中与就地参加高考,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可行之路。

谈及学生和学校之间产生的纠纷越来越多,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周泽认为,不能一方面主张学校对学生的处理是高校自治范畴,另一方面又认为这是高校侵害学生权利。他强调了自己的观点:“教育必须全面进入法制化管理,但是高校自治也是必要的。如何自治呢,一个是高校内部要建立健全机制,建立学生自治委员会解决纠纷,同时要清除有悖于自治的规章制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