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评价”性思维:现代教育的科学维度

2008-03-1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杨书 我有话说

教育的形式可以很简单:三五学子,一位先生,青山绿水间,闲情雅趣时,或环坐或行步,可高谈可絮语可诘辩,古今风云皆呈眼底,思想火种随处播发,教育不分时间,不问地点,不择亲疏贵贱。

教育的

形式也可以很复杂:几十学子,数位先生,书案之后,黑板之前,案板之间融入良多苦心。课上的时间很短,课后的评价很长;教育的实体很少,评价的指标很多。从课程评价、教材评价,到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再到教育环境、教育设施、教育体制甚至教育政策的评价,面面俱到,唯恐小失则遗大憾。完整的教育评价从周详的评价分类和周密的评价指标里产生,并从课后走入课上,力使那几十学子更为积极自信,那数位先生更为循循善诱。

前一种形式,我们在认知上熟悉,却在经验上陌生,孔子的教塾、柏拉图的思想花园早就写进了教育尘封的历史。后一种形式,我们在经验上熟悉,却在认知上淡漠。无数的经验事实告诉我们这是现代教育的正常模式,但却鲜有学人和书籍以学术科研的姿态告诉我们教育评价的经纬方圆。所以,当《教育评价与测量》以详尽的章节、全面的论述和一种平实客观的学术论文的样式呈现于读者面前时,相信它会将我们对教育评价的认知提升到一个新的科学高度。

科学,是现代化的产物,而科学向教育的渗透也是现代教育的专属。在孔子、柏拉图那里,也许他们很难想象,科学面孔的图示、数据、报表和技术层面的测量、统计、系统分析等与形式灵活、思想爆棚的教育有何相干;他们也很难相信,在现代社会,教育的价值将在一系列数字、曲线和柱状图里来显现。毕竟,过去的三五学子早已被庞大的求学队伍所取代,过去由青山绿水唤起的激情在今天必须由高科技与人性化相结合的教育环境来复燃。孔子对门徒的评价固然一语中的,但也不乏挂一漏万之处――教师印象的主观终难企及科学分析的客观,而现代教育管理的有效手段也只能是在科学的教育评价里去寻求。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的教育评价与测量得以复兴,20多年的发展见证了其对教育事业的贡献,也让我们在面对这本书的时候有理由相信,作为教育的科学维度,评价以及评价性思维能够弥补旧式教育的缺漏,以务实求准的精神将现代教育引领至更加开阔和人性的明天。

  《教育评价与测量》,金娣、王钢编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出版,34.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