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计算机教材市场忧思录

2008-03-2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雷厉风 我有话说

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和高等教育在“十五”期间的跨越式发展,使高校教材在整个图书市场中的地位变得举足轻重。在其中,计算机领域教材不仅针对招生众多的计算机类专业,而且涉及几乎所有非计算机专业,更是高校教材中不可忽视的部分,自然成为出版社趋之若鹜的热点。

事实上,以计算机图书出版见长的

传统“四强”清华大学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以及中国铁道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等部分中央科技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及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部分大学出版社构成了计算机教材竞争中的主要阵营。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使一批优秀教师团队涌现出来,直接促进了一些优秀国内原创教材的出版和推广。这些教材往往具备立体化教材的特征,除了主教材,还配套有学习辅导、习题集乃至题库、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此外,历届五年规划教材也很好地推动了高校教材的出版。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计算机类教材就有512个品种,力度不可谓不大。国内教材的面貌从某种程度上为之一新。

大概与此同时,以计算机图书四强和高等教育出版社为主体,还响应教育部号召,成系列引进翻译或者影印了大批国外优秀的教材。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几乎所有比较重要的国外教材国内都已经出版。

总体看,目前计算机教材研发和出版的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几年前还时常听到的没有好书、找不到适合教材的声音,现在越来越少了。

但是,在可喜局面之下,仍然存在许多影响全局的问题,令人忧虑。最近与一些软件公司的朋友交谈,他们不约而同地告诉我,现在要招到合格的应届生非常困难,对目前学校的教学质量均摇头叹息。大学生计算机专业科班毕业之后,却手无“缚机”之力,无法达到基本的就业要求,不得不再花钱上社会上的就业培训班,也不断见诸报端。这当然主要是总体教学质量的问题,但是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材中存在的弊端是难辞其咎的。另一方面,很难相信,选择一本烂书作为教材的老师,其教学态度和教学质量能够达到要求。

首先,目前教材出版依然存在数量过多,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在某网上书店搜索“计算机组成”这样并不热门的题目,就能得到200多条结果。其中也不乏采用率很高的著名教材、主流教材,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得到好评的却是少之又少。反观国外市场,一门课程历史上的书加起来有十几种、几十种就很不错了。而且国外经典教材既能获得广泛的采用,又能博得一致好评,与国内简直是天壤之别。从产品结构上,量大面广的基础课教材的出版挤破了头,而一些前沿高级一些的专业课,却没有多少书可以选择。

在出版社工作的朋友告诉我,现在国内教材自产自销式的包销模式还是非常普遍。这种模式下的一些教材,翻炒是司空见惯的,作者不抄几乎都不可能,如果脱离了样本,写出来的话,尤其是下定义讲基本理论的地方,简直不忍卒读。而实践方面的内容更是乏善可陈,很多明显脱离实际,缺乏一线的资料。而我一直认为,教材中实例、习题等等环节固然重要,但是将基础概念是否能够高屋建瓴、透彻清晰,才是教材作者最见功力的地方。我还遇到过一家大社的编辑甚至说,教材就得批量生产,让市场自然地淘汰大部分,剩下的几本可能是有生命力的精品。在一次学术会议上我亲眼看到,某家国内领先的教材出版大社的编辑极为随便地拉每一位在学校带课的老师撰写教材,说什么书他们出版社都能出,给人的感觉像是在卖白菜。显然,这其中存在大量资源的浪费,还有很多更深层次的因素。

其次,教材市场还存在非常多的非市场行为,地方保护主义、行政性的干预、计划经济体制下残留下来的种种特权,在此都有各种反映,妨碍了自由竞争。比如许多教学研究组织、学术团体都与少数出版社有着过于密切的联系,甚至有些机关部门也会直接出面组织、策划或者推荐某些教材的编写。当然,我们也可喜地看到,“十一五”规划教材的评选过程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开放程度。

在这种大环境下,有些教师出于工作压力大或者惰性、缺乏进取心、水平有限等各种原因,不愿意换教材,一本书动辄用上七八年,有的老师则出于各种因素选择了一些档次不高的教材。这直接导致了虽然有好书、新书,但是采用面并不广的现象。而某些饱受批评已经落后于时代的老教材,反而一直风光无限,更多的小范围合编(准确地说是拼凑)出来的质量不佳的教材也充斥于市场。与此同时,引进大量的优秀国外教材,由于篇幅较大、定价较贵、对老师要求较高等因素,并没有成规模地进入课堂。

另外,根据我的观察,国内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学校、师生,目前对教材的定价,普遍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都认为教材应该便宜,多便宜呢,二、三十,最好十几块。有数据表明,10年来整体物价已经上涨很多,而书价变化不大。与此相对应的,稿费标准10年来变化幅度也很小。实际上,写过书、出过书的人都会知道,要写出一本好书,所付出的心血和成本都是相当惊人的。出版一本好的教材,其开销更大。以现在国内鱼龙混杂的现状,普通教材在短时间内突破万册并非易事。以30元定价计算,在刨去印制和销售成本,剩下的作为稿费酬劳和出版社配套开发资金的,可以说寥寥无几。便宜没好货,这是最简单的常识。在国外,大学生买教材的花费和学费可能是一个数量级的。国外教材动辄100美元,看似有些贵得离谱,但是物有所值,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学生兴趣和教学效果(优秀教材往往采用全彩印刷,能够提供丰富直观的图示,配套有大量教学软件和教学辅助手段),一方面书本身值得收藏,未来在工作中仍然能够参考。而国内的教材中,有多少你学完之后还想留下来的呢?

低定价体制,客观上已经为劣书驱逐良书创造了条件,造成了高校教材面临的困境,就是成本越来越高,印数越来越少,定价却始终徘徊在底线。因为编写教材一般不计入考核,教师尤其是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名教授参与教材编写的积极性不高。教材定价偏低,平均销量又萎缩,写书的回报越来越少,而是计算机专业老师一般收入又较高,这进一步影响了教师写书的积极性。近年来由中青年学者编写高水平和高质量教材并不多见,这应该是一个主要原因。而少数成名的教材作者,则在出版社利益推动下,不是对学术、内容精益求精,而是将成名作简单改头换面或者系列化,更扰乱和挤压了正常的教材市场。

现实非常严峻,怎么办?需要教育界和出版界的智慧和魄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