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还要向学生课本里加入多少东西?

2008-04-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山东临沂日报社 孙建清 我有话说

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委员或代表经常拿孩子说事,譬如说,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向记者表示,目前国内艺术团体基本分为“京、评(剧)、话、歌、曲”几类,而没有评书,因此学习评书专业的年轻人学成后,就业非常困难,这就大大阻碍了新一代学习评书的热情,同时她这一代评书艺术家年事已高,

为此她非常着急,因此希望能够将部分经典片段改编后,纳入学生课本。再比如,委员韩红的提案内容是爱国主义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诸如《放牛娃》、《我的祖国》等耳熟能详的爱国歌曲应搬上中小学生课堂。委员朱军也不甘落后,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应加强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仅开设京剧课是不够的。我在想,究竟要在学生课本里纳入多少东西?

就在“两会”召开前夕,在中小学开设京剧课的争论此起彼伏,沸沸扬扬,再往前想一想,嚷嚷着从娃娃抓起的事就没有消停过,如让孩子学跳交谊舞啦,穿长衫念私塾啦,学毛笔字啦,花样多了去了。凡是提出从娃娃抓起的事,理由都是很充分的,都是为儿童的健康成长着想,都是关心中华民族的未来。问题是,现在好像学生课本成了“筐”,什么都往里装,而小学生则成了木鱼一样任人敲打。

说说评书、唱唱京剧当然是很好的,不过,学生课本的厚度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包罗万象,它也载不动整个世界,不能动不动以“从娃娃抓起”的名义向里面纳入东西。中国的国粹太多了,需要继承的传统文化太多了,可孩子还小,就那么一张小嘴,什么东西都想往里“喂”,难道就不担心把他们“撑”着?我认为,学习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不在一个早上,如果中国的国粹和所有的爱国主义内容都进课堂,不仅是拔苗助长,而且会适得其反。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