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大师们的风采

2008-04-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梁鸿鹰 我有话说

纵观世界历史的发展,科学巨匠和大师相继出现,科学技术巅峰陆续造就,往往标志着人类福祉的新境界。我们不能忽视科学大师们的人生历程给世界的启迪,更不可忽视科学伟人的品格风范对人精神成长的滋养。我们特别需要珍重梁东元的《倾听大师们的声音》,不仅是因为这本书汇集了大师留下的文字,而且也在于它能够为我

们认识科学创造的精髓,提供很好的导引。

梁东元本来是“两弹一星”队伍里的小兵,由于亲历过尖端科学事业的创业开拓的艰难,目睹过不少历史紧要关头的场景,科学对他来说就有了多种含义,在他看来,科学既是为人民谋的大业,也是国家民族的未来所寄。他还深刻地领悟到,科学是美好的、有力的,在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可以给我们的人生信念以可贵的支撑。对科学的敬畏、对科学家的热爱,使得他以极大的缜密与激情,积数年之力,相继写作了反映“两弹一星”的《596秘史》、表现“载人航天”的《中国飞天大传》。他编著的《倾听大师们的声音》,荟集12个中国当代最伟大科学家的人生经验,加以富于个性色彩的点评,在为人们的心灵奉献多样化充沛营养方面显然有着重要作用。

这些大师们多属于新中国第一代科学工作者,他们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始终注意把自己的事业、命运和昔日贫穷落后的祖国联系起来,作家认真倾听他们对祖国的心声,揭示出科学家们在走过的人生轨迹中鲜明地反映出的对祖国的一片深情,钱学森说:“‘中国’两个字最重要”,华罗庚说:“遥听祖国内战的炮声,如针刺心”,“哪天亦能有我们国家伟大的科学院”。严济慈归国后辞意恳切地求助居里夫人提供祖国最需要的科学帮助,字里行间情意深切,无不昭告人们,没有对自己国家的深厚感情,就不可能实现科学的超越。

科学大师们品德的养成与人格修炼,也是本书的重要着力点。梁东元揭示出,谦虚是所有科学家的共同特点,1991年钱学森在获得“国家杰出贡献奖”时,“感恩”如红线贯穿演讲辞,他感谢老一辈革命家、感谢工作中的领导同事、感谢母校、感谢夫人等等,唯独不谈自己在科学方面做了哪些特出的贡献;王淦昌为人低调,说自己“天资不够,勤奋不够”;王大珩等反复强调“做人比做学问更重要”;严济慈、童第周等视严谨的态度为科学的生命;竺可桢经常强调“运用自己思想的重要”,主张要有“科学的方法,公正的态度,果断的决心”。其实这些大师们最懂得生活的美好,他们像陈省生所秉持的那样,以快乐为人生第一要素,以内心的简单笑对一切考验。

“编”和“著”相得益彰,使得这本书文化品位大为提升。那些最能体现12位科学家个人追求的回忆、书信、讲演、日记、短文等,全面展现了他们在各自科学研究领域取得的骄人成就,同时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突显了大师们的思维方式与性格特征,这些第一手的翔实材料看似分散,实际上勾勒出了我国现当代科学发展、进步的历程,描画了新中国成立后,共产党人为打破封锁、赢得国际地位付出的艰辛、体现的精神,保留了一份国家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营养。

梁东元在采访之外的点评部分,准确挖掘出这些科学大师人生与精神中最具个性和感召力的方面,使得本书实现了对一般励志作品的超越,极富于思想的穿透力度。对科学的执着,研究态度与人生态度的严谨,强烈的创新意识往往构成科学家成长的共性。梁东元注重挖掘每个科学家的个性,使作品对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他从写法上找出路,求变求异,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比如用拟人手法、抒情散文的笔调,礼赞茅以升品格,以从小就生长在河边的老树见证茅老一生的奋斗,丝丝入扣、真切动人。消逝了的,不一定就会一片虚无,存在着的,也不见得就能成为永恒。他用“风”概括对梁思成及其事业的理解,带着读者的思绪“和风一起走过”,去感叹一代建筑艺术大师的一生,耐人寻味。点评童第周时,他由史铁生谈起,再谈到世界文坛名家引领我们“到达另外一个大不同于我们身处的这个外部世界的广阔空间”,联想到童第周为获得真正的心灵解放付出的艰辛,从而感觉到“自己身上的那些平庸与浅薄,那些种拿不起放不下的东西,正在一块块脱落、粉碎”。评述赵忠尧时,梁东元用了“意外”这个题目,固然,由于科学成果问世出现的“意外”,赵忠尧没有得到理应得到的诺贝尔奖,但“或许,历史就是由无数不公平的材料构成筑而成的”,让人感叹深思。

梁东元从不轻言经由自己学习、研究过的东西就一定有言说把握,从他那篇极为审慎克制的《前记》中,我们了解到,为准确反映这些科学家,他试图通过各种方式“广泛体察,以此来进入一个非同寻常的精神世界,建立一个生动而客观的人生图像”。他的努力使得那些专业性、职业性都很强的个案史料,散发出了一种富有穿透力的温煦光芒。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