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回望近代文学翻译历程

2008-04-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刘卫红 我有话说

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西方文学传入东土,一些得风气之先的有识之士开始译介西方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很多名家名著,给中国人民打开了一个崭新的文学天地,其研究意义自是十分重大。

著名近代翻译文学研究学者郭延礼的《文学经典的翻译与解读:西方先哲的文化之旅》一书,探讨了中国翻译文学的产生与发展

、翻译文学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影响等。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探讨了西方文学译介中的文化选择意象和模式,下篇则阐释了近代翻译文学对近代文学创作的影响及中国近代文学在全球的传播状况,从翻译文学的角度挖掘了近代文学观念变革和艺术创新的根源。全书由62篇文章组成,分则单独成篇,合则有机统一,文字洗练,富有文学色彩。

此书是作者多年来研究成果的体现,其中有些新观点发前人之未发。如有关近代人物陈鸿璧。多年来学界对其研究甚少,其身份、成就不够明朗,甚至其性别都存在分歧,如有日本学者认为她是男性。作者通过精审的考辨,确认了其籍贯、身份、年龄、生平、主要译著等,指出她是20世纪以来一位很有成就的女性翻译家。由此出发,作者提出20世纪第一个20年中国文坛上活跃着一个女性翻译群体,包括薛绍徽、张昭汉、黄翠凝等,并总结了地理分布、翻译方式、译文特色等方面的特点,认为她们在女性文学史上有破天荒的意义,对近代文学颇多贡献。

此书一大特点是对司空见惯现象的全新解读与阐释。比如普希金,作为俄国文学史上最有声誉的诗人,他的作品最先介绍到中国来的是小说而不是诗歌,原因何在等。

当前学术界对近代翻译文学整体研究不足,作者提出应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应加强翻译文学溯源史的研究》一文即是针对此种现状而写的。以一部1997年出版、影响颇大的《中国翻译词典》为例,作者指出了8个词条的纰漏和不足,条分缕析,论证充分,目的在于提醒学术界下苦功夫加强研究。拳拳之心,跃然纸上。

此外,《苏曼殊未英译过中国古典诗歌》、《谭嗣同〈仁学〉中“百年一觉”解》,则从细微处入手,文短而凝炼,纠偏辨正,有理有据。

  《文学经典的翻译与解读:西方先哲的文化之旅》,郭延礼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13.7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