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性深处的“戒疤”

2008-04-02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羊霞 我有话说

在南京,每年12月的那天石头城上空都会响起揪心的警报声;还有桌上的那本黑白底色的书――《真相》;这些都是我们永远不想去触及,又不得不去审视的人性深处的伤疤。

2007年南京地区唯一的慰安妇“

活人证”雷桂英去世。2007年备受指责的日本援助慰安妇基金解散。2007年向日本投下原子弹的美国飞行员保罗・蒂贝茨去世……2007年陈庆港撰写的《真相――慰安妇调查纪实》出版。

那些记忆正在一步一步的成为历史,但只要人类还存在,所有伤害人的和被伤害的人,所有被扭曲的和被损害的人性都将成为我们永恒探讨的话题。手中捧着这本黑皮红字的书,越发觉出心头的沉重和书的分量。一张张受侮辱受损害的人的面庞上,我们同样看到了另外的那些“人”,人对人的残忍,是人类心灵深处永远抹不去的哀痛。

回顾人类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战争史。即使在和平的年代,人们的心中也燃烧着“战火”,只不过是通过别的方式表现着、发泄着。即使和平了,人类似乎也将永远在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奔忙,我们几乎不能改变人类这种与生俱来的宿命。战争似乎将会长时期的伴随人类,成为无可解决的悖论与困境。在人性和文化的底线上塑上这么一块“戒碑”是我们走出噩梦的第一步,这就是《真相》一书的意义所在。

“对我来说,战争已经结束了,但战争必将永远伴随我的余生。”《野战排》一片结尾时主人公的这句话外音,是对战争最有力的控诉。战争是结束了,但是《真相》中那些有名的和无名的做过慰安妇的女人,将背着这段无法磨灭的历史,忍辱含垢地度过自己的余生。

战争没有赢家,它从来都是一场两败俱伤的赌博。《真相》用一幅幅定格的图片和实录表达着他们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它作为“戒碑”的意义是非同寻常,因为,书中的这一切,无疑会让早已习惯于平庸生活和混沌人性的我们产生巨大的惊愕和震撼,激发起我们直面人性深处的伤疤。

日本在亚洲大规模地推行军队慰安妇制度,是严重的甚至是空前的战争犯罪,更是对文明的犯罪。“慰安妇”展示了人类生存中最为荒谬的一幕;它以一种极端的残酷手段,把人推向灾难的深渊,因为,它毁灭的不仅是人身,更是人性,一种施暴者和受害者的共同毁灭。在这深渊之中,这种毁灭以一种原生态的方式呈现着双方文明的两败俱伤。“慰安妇”不仅是个人、民族的劫难,也是全人类的灾难。它将笑语欢声变成哭泣哀嚎,人的尊严被无情地剥夺,人性被可怕地扭曲。《真相》并不是激发人们去仇恨,而是告诫人们不要去制造仇恨。

二战期间日军建立的慰安妇制度,规模庞大、组织严密,在人类文明史上写下了黑暗的一页。这不仅是一种政府犯罪行为,更是一种异化文化的恶果,因而,慰安妇不单是一个简单追究战争责任的问题。我们必须正视:人类的文明史伴随着反文明,人类的文化深处也隐藏着反文化,在战争中对女性的暴力不予以处罚的循环必将加深这种悖论。对于这种悖论,有的是战争带来的共性,有的则是民族文化中那些异化因素带来的,我们要清理并加以区分,这是走出人性“战争”魔咒的途径之一。

很多日本人私下都承认日本的战争罪行,但因害怕落得“犯罪的民族”的名声而拒不公开认错、赔礼道歉。《真相》不仅是见证,更是对人性罪恶的及时整理和记录,这正是使人性走出异化的努力。

人性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巨大失调与失衡在慰安妇那里得到最突出的反映,人的现代化是什么,社会的文明进程是什么,历史的进步是什么,和谐是什么,对慰安妇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必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慰安妇”等历史问题也已经成为日本无法甩掉的历史包袱,只有彻底解决与其邻国在历史责任上的认识问题,日本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正常国家”,全世界的人也必须关注这段历史和这个人性的污点,世界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人的世界。

《真相:慰安妇调查纪实》,陈庆港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8月第一版,26.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