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声音的怀念

2008-04-09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张梦阳 我有话说

头些年,每到午夜零点时分,我都会习惯地打开半导体收音机。这时,就会有一段悦耳的钢琴声响起,随后传来一位女播音员亲切的声音:听众朋友,您好!请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文学节目“子夜星河”……

我立即伴随着她的声音,沉浸在文学的世界中。

印象最深的是一次关于散文的连续节目――主持人王

静女士访谈林非、肖凤、柳萌、蒋元明四位散文家和杂文家,并由著名播音员方明同志朗诵了他们的代表作。

这四位散文家都是我非常熟悉的老师和友人,对他们的作品也读得很熟,然而在广播中我获得了全新的感觉――

林非先生是我最亲密的老师,对他的作品,我可以说是烂熟于心的。然而,在听方明朗诵他的散文,特别是《叩问司马迁》时,我简直震惊了。在阅读的时候,我就为林非先生对司马迁刻骨铭心的体悟所深深打动,但是远没有听方明朗诵时那样感到震撼。这些无声的文字,经过方明先生的再创作,竟然变得如此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从这沉郁顿挫的声音里,我切身体验到司马迁当年是怎样“在蒙受宫刑的惨痛和耻辱中,蘸着浓烈的鲜血,颤抖着受害的身躯奋力去完成”《史记》的,也真切地感受到这位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惨受宫刑后写作《史记》时的悲壮心境:“无穷无尽的羞耻在血管里不住地盘旋和冲撞,快要敲碎胸膛里面这一颗晶莹明亮的心。”是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孜孜不倦追求的这个目标,的确道出了人类历史上所有思想者澎湃的心声!司马迁的经历,正是古今中外所有思想者人生历程的缩影。透过这浓缩的影像和心声,我似乎看到了林非先生自己的心蕴:经历了无数坎坷、艰辛直至冤屈之后,仍然始终不渝地追求着、讴歌着自由和平等,坚韧又稳实地反抗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专制主义统治。其实,这正是他所有散文和著作始终如一、贯串到底的共同主题。方明先生是在用他的声音,他特有的声质、音色与音调的抑扬、音速的快慢、停顿,尤其是感情的浓淡、强弱,对散文里的形象、情感进行着重新的塑造,通过这位优秀的播音艺术家特有声音的再创作,我对自己最亲密的老师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

林非先生夫人肖凤老师的散文,同样是在执着地追求着自由和平等,但在字里行间又渗透了女性作家的温柔和细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与主持人王静的对话,谈她上大学时生活困窘、竟在课堂上饿得吃纸的经历。这样,我对她在人生感悟中对昨天的回眸就有了更深的体会。是啊,“如果你在11岁的小小年纪,最爱你的长辈突然撒手人寰,也爱你的另一位长辈也随之离开人世,你曾经是无限温馨的家园顷刻之间化为乌有,一个继母闯入了你的生活,她不让你这个优秀学生继续读书,而逼迫你这个不谙世事的小女孩去自谋生路,你在感情上和精神上都无所依傍,孤苦茫然,你该怎么办?”这摆在作者肖凤“人生道路上的第一道难题”,确实令人感到无限的伤感。再倾听播音员朗诵她的散文,就如肺腑相知,心弦拨动,怎能不感念呢?所以,我也深深怀念着主持人王静那清爽、亲和的声音。

柳萌先生的经历比林非夫妇还要坎坷得多,他1955年19岁时就在“反胡风运动”中挨批判受审查,1957年在“反右派运动”中划为“右派分子”,发配到北大荒、内蒙古劳动改造。他的散文很多是对这一时期艰难生活的回忆,其中最感人的是《无言的等待》。我是一个不爱流泪的人,但是在听方明先生朗诵这篇散文时,却三次听,三次落泪。柳萌散文的总体风格是平易与坦诚,“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用苏东坡的话说,就是“寄至味于淡泊”。《无言的等待》集中表现了这种风格,我觉得颇具明代散文大家归有光真淳自然的风味,有如《先妣事略》、《项脊轩志》那样,“写抒情于叙事”,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寄托了至深至浓的母爱与儿子对母亲的无尽思念。由此,我不禁也想起了自己那极其忠厚老实的老母亲,她在“文革”的迫害下于1971年3月28日清晨去世了。这篇引起读者共同思母之情的人间至文,经过方明先生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的再创造,更是感人至深。我觉出方先生本人也很感动,以至声音有些颤抖。

杂文家蒋元明先生是我多年的朋友,他的《怪味品书》,经过方明先生的再创造,真是别具“怪味”。例如《名人焦大》,写两个博士大骂鲁迅,别人问他读过鲁迅的书没有,回答很干脆:没有。《给老猪打多少分》中说:老猪缺点那么多,还终成正果。何况是我们。方先生通过有意的停顿、间歇、反问,尽显这篇杂文的诙谐、幽默之风。甚至连作者自己都惊讶自己怎么会写得这么好!

朗诵的确是又一次创作。经过这样的艺术处理,产生了阅读所没有的特殊效果。

其实,我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学节目的情缘由来已久。上世纪60年代,初办《阅读与欣赏》时,北京二中的韩少华老师就已经给我们介绍了多次。自那时起就养成了收听文学节目的习惯。至今我仍然保存着三本《阅读与欣赏》,虽然已经破旧,但始终珍藏着,待一段就重温一下。其中,周汝昌先生分析马致远的《天净沙》,常汝林先生赏析《温酒斩华雄》,是常温常新。我的那点儿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分析根底,就是在反复细读、回味这些文章当中打下的。

还有长篇小说连播,也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学部的名牌节目。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陈忠实的《白鹿原》,是由孙也默的朗诵传遍全中国的。

此时有声胜无声。播音艺术家们的声音,胜过无声的阅读,也非电视里出现画面的朗诵所可比拟,屏幕上的画面反而分散精力,而听广播却能够在朗诵的伴和下,静静地专一地进入文学的世界。几年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文学节目“子夜星河”停播了,至今感到可惜!这样的老字号名牌节目,怎能不保留呢?我始终怀念着“子夜星河”的声音。

什么时候能够再听到这些声音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