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词源:追溯辞典词条来处

2008-04-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元尚 我有话说

对一部英汉词典来说,没有词源内容不仅是一种遗憾而且还是一种缺陷。这种缺憾,在长达百年的英汉外语词典编纂史上被容忍着,和汉语词典注重词源形成鲜明对比。在我所见以及我所收藏的老英汉词典中,仅有《英华日用字典》设置了词源内容。该书的编者们认为,在词典中设置词源内容是个难题,对于这个问题,各家有各家

的说法,难于统一。他们当时采取的办法和今天相比落后了许多,但比那些没有词源内容的英汉词典来说,无疑会显示出在我国近现代外语词典编纂史上的价值。甘永龙和他的同伴们主要依据Murrays New English Dictionary和Skeats Concise Etymoligical Dictionary两书中的词源资料,遇上这两部书中没有的词源问题,或是一时之间搞不清楚的词源问题时,用“?”来表示存疑。在英语中有些常见词的词源在一般的参考书中可以见到,这本词典中就从略了。

在词典中设置词源内容,因为词典篇幅的局限,通常不作展开。它只取一种简短的形式,表明一个词是从哪里来的,又经过了哪些重要的变化过程。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词义文化变迁的重要线索。英国著名学者雷蒙・威廉斯就是借助于《牛津英文大辞典》中的词源内容,写出了他的名著《关键词》。他自己说,他在翻阅《牛津英文大辞典》的时候,发现要想为一个关键词下个定义是很难的。一个词的涵义总是在它要显现的时候,被搁置了,但是语言的历史又好像总是在和语言自身开玩笑。一部没有词源内容的词典是一部蹩脚的词典的原因也许就在于此。

在英语世界里,于词典中增加词源的内容并不是甘永龙等人创造,而在中国双语词典中设置词源的内容,可以说是始于他们。参加《英华日用字典》编译工作的张世鎏是上个世纪初比较著名的英汉词典的编撰者之一,他参加编撰了《英华和解辞汇》。应该说他是熟悉英语词源内容的学者,可是,在他编纂以及他参与编撰的英汉词典中,没有把这个内容继承发扬下去。直到上个世纪末,陆谷孙编纂的《英汉大词典》出版,英语词源在英汉词典编撰中才引起足够的重视。

英语词源,作为英语词典正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来已久。1721年出版了由纳撒尼尔・贝利编撰的《通用英语词源词典》,它的内容主要集中在英语词源上,到1782年,该书已经出了24版,可见其受欢迎程度。1755年塞缪尔・约翰逊独自编撰的《英语词典》问世,它继续保留英语词源的内容。1828年美国学者韦伯斯特编撰的《美国英语词典》出版,他改正了约翰逊词典中一些词源的错误。接着英国人从1857年到1933年,用了76年的工夫,编撰出了《牛津英语大词典》,创造了按着历史发展的顺序编辑,揭示英语词源变迁的词典叙述模式。

词源,实际上说的是一个词从它的产生到今天的演变过程,对于这个过程的描述,或叙述,就是词典中的词源内容。它的目的就在于揭示一个词,“从何时以及如何从其第一次使用直至目前的形式和用法的演变”过程。这种揭示不仅可以使我们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一个词的含义,不仅仅可以帮助我们记忆单词,更重要的是,它直接展示了语言和文化的某种关系。威廉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许许多多的英语综合词典中都不同程度的包含了这方面的知识。而在中国近现代英汉词典编撰的历史中,包含有词源知识内容的作品,就只有这部《英华日用字典》,还有一部纯粹的翻译作品《英汉双解韦氏大词典》包含这一内容。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不是技术上,而是文化上的。中国学者们对于词源的理解,一般来说并不包含该词的历史演变过程及对这一过程的描述。但中国学者对于词的来源,或者说是对它的产生,却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自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起,这种兴趣始终没有衰落过。也许正是这个原因,当我们面对一种外来语言时,无论那时的学者多么博学,他们都可能无法想象其词源问题。对于英语和汉语,人们心态是不一样的,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它不仅仅是“用”,更重要的它还是“体”,而英语则完全不同,它对于中国人来说仅仅是用,是一种工具。今天人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虽然已经开始接触英语词源,但那不过是为了更好记忆英语词汇。

在英语世界,人们对于是否要在词典中设置词源的内容,也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看法,主要原因在于技术性和操作性方面。对于词源的设置,西方人的看法往往偏于使用的方面。《词典:英国的和美国的》一书的作者赫尔伯特说:“词源被置于词目之末这一做法本身就能够说明问题了。因为对大多数使用者来说,有关词的来源的知识味同嚼蜡,它不过是无关重要的学究式的玩意罢了,也许,在上千次检索词典中,不会有一次目的是为了查出词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