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传统儒家思想的内省与超越

2008-04-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白汉坤 我有话说

刘述先教授是当代新儒家第三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当代新儒家阵营中最具哲学修养的学者之一。《刘述先自选集》囊括了作者迄今为止探讨儒家思想和学说的主要成果,是作者在多元文化兴起的背景下,从新儒家的视角对传统儒家思想现世意义的内省和超越理念的发掘。该书在收文的安排上大致按照成文先后顺序,我们藉此可

以了解到作者学术思想发展的历程,同时从文章内容的安排上看又隐然勾勒出一条儒家思想史的脉络。

在该书第一部分,作者力图确立自己的方法论基础,用现代的方法去重新解释并改造本来含藏在中国哲学之内的智慧的理想。《关于语义学在哲学上的意义的一个探究》一文中作者系统讨论了逻辑实证论、实用主义与符号形式哲学这三个当时流行的哲学潮流的理论效果,并对它们分别加以若干程度地批评,显示出作者倡导意义哲学的根源,构建出一整套意义哲学的新思路。《中国史学与哲学的研究》一文更是明确指出了中国传统史学与哲学研究的一些误区,强调了借鉴西方学术研究的方法来进行中国古典研究的迫切性与重要意义。《对于当代新儒家的超越内省》一文被学界看做是后牟宗三时代新儒学转型的标志之一。在文中作者指出,当代新儒家的重心,逐渐由道统的担负转移到学统的开拓和政统的关怀,还主张当代新儒家道德和道统的担负不必那么重,应该更进一步开放。

第二部分,作者在大跨度之下展开儒家的问题,侧重于对儒家传统义理本身的历史和思想史考察。作者用考证的方法引述《论语》中的话,为孔子的思想梳理出一条融贯的“天人合一”的思路。《孟子心性论的再反思》一文对于有关孟子思想阐释的争议作了全面的检讨与回应。《论王阳明的最后定见》是作者通过比读《明儒学案》和《王阳明全书》中记载阳明思想前后三变的文字,揭破了《明儒学案》改易阳明所谓学成以后三变意涵的又一重要成果。作者在《论黄宗羲对于孟子的理解》一文中通过详列论据分析了黄宗羲行为的本质,指出,黄宗羲用一元论思想来解说《孟子》,的确在有些地方较朱熹的解说更为切合,但因超越体证缺乏,也未能完全相应地把握到孟子学的精神。

第三部分收录的文章涉及到了儒家的普世性和独特性问题、儒家不断发展的可能及其方式。在这里,作者通过对传统与现代的多维批判,肯定儒家思想的宗教意涵有着极高的价值与现代的意义,强调了儒家仁心与生生精神是可以作为现代人选择的终极关怀的一个。刘述先借神学家田立克重新界定宗教为“终极关怀”的说法,肯定儒学具有终极信念、终极托付,因而是这种意义上的宗教,进而从当代宗教的角度审视儒家传统的宗教意涵。作者代表儒家,积极推动儒学与天主教、基督教、回教等方面的对话,努力参与世界宗教与伦理方面的交流互动。这一部分的文章多是作者这方面的会议论文。由于作者长期在西方大学教学,他的思想较诸第二代新儒家诸前辈,具有更明显的跨文化视野,既能立足于中国文化的民族本位,又能以相当开放、平和的心态,对传统儒家哲学的基本精神做出富有理论洞见的系统论述,对传统儒学基本概念范畴的精神意涵进行现代阐释。在这里,刘述先用对于“理一分殊”的现代意义的创造性阐释构成了他有关思考的方法论基础,力图从“理一分殊”的思想模式中找到一条重建当代新儒学的出路。作者认为各个传统虽向往“理一”,亟盼能够存疑求同,以达到调和共存,交流互济的效果,但其具体表达已经属于“分殊”的领域。为了实现“理一”与“分殊”之间的辨证联结,刘述先发展了“两行之理”说,充分重视“超越”和“内在”的张力,提出“超越内在两行兼顾”的理论,一方面重视超越的取向而指向理一,另一方面也重视内在的关怀而注目分殊,呼吁以“仁”、“智”为规约原则,从事文化的创造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他相信“理一分殊”的规约原则,通过创造性的阐释,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条现代道德伦理重建的道路。

刘述先的著作曾有多部在内地出版过,产生了较好的影响。《刘述先自选集》更是一部能代表作者的思想和研究成果的力作。他以其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和长期生活在海外从事学术研究的经历,使该书形成了中西兼通的学术风格。在儒家文化研究持续成为社会热点的今天,该书的出版对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外文化双向交流,促进当前在全球意识关照下的文化多元化发展必将起到较好的作用。

《刘述先自选集》,刘述先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26.2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