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究天人之际 通古今之变

2008-04-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  我有话说

在学术研究方面,注意深入探讨历史悠久而辉煌灿烂的中华与世界各种文明的源流,特别关注如何正确认识中外文明的发展历程及趋向,将古今中外的精神与物质文明发展经验、成败得失与现实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建设密切联系起来,加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导向。这种历史借鉴与现代化前瞻的紧密结合,是坚持科学

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走有特色的发展道路的坚实基础。学科关注的是如何弘扬民族文化、借鉴世界文明与现代化的优秀成果,力图发挥基础学科特有的重大作用。从史学角度关注国家的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建设,提升国民素质和文化素养,“资政育人”,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历史科学的研究与关怀,所产生的效益是无法用金钱数额加以估量的。其主要受益者不仅是学术界、文化界、教育界,而且广泽亿万青少年、干部以至全体国民,甚至跨越国界,惠及追求进步与爱好和平的各国人民。

薪火相传,今天的北大历史学系国家级重点学科团队的质量和数量都在全国领先,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等主流学科,以及各主要断代史、地区国别史、政治史、制度史等主流领域,都处于国内同行公认的领先地位,并在国际上有一定的影响和特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民族史等学科队伍发展很快,在某些课题上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在历史学的主要学科和研究领域,北大历史系拥有一大批在全国公认度很高的学科带头人。他们中,有“长江学者”、“新世纪优秀人才”;有德高望重的资深学者;有年富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据统计,2001-2007年间北大历史系教师发表的各类学术论文(不含译文)达696篇,出版各类著作143部(含专著、编著、译著)。

一百又九年,数以千计的优秀人才从北大历史系这片沃土上成长起来,他们中既有学者专家,也有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取得成就的精英,还有大批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为社会默默贡献的人士。

“北大历史学学位”已成为可信赖的质量品牌。

学术经典

1978-2008

邓广铭 《邓广铭全集》周一良 《周一良集》田余庆 《东晋门阀政治》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张广达 《西域史地丛稿初编》马克? 《西欧封建经济形态研究》王永兴 《敦煌经济文书导论》祝总斌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吴荣曾 《先秦两汉史研究》邹 衡 《夏商周考古学论文集》阎步克 《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荣新江 《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罗志田 《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邓小南 《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王小甫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彭小瑜 《教会法研究:历史与理论》茅海建 《戊戌变法史事考》张芝联 《费尔南・布罗代尔的史学方法》《历史研究》高 毅 《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徐天新 《平等、强国的理想与苏联的实践》刘祖熙 《改革和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1861年-1917年)》尚小明 《学人游幕与清代学术》陈苏镇 《汉代政治与春秋学》

感受传统

崇尚的处世原则――潜心治学,淡泊名利;

力行的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认可的学术标准――发前人未发,贵精不贵多。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育人的基础是“育德”。史家的立身之道更在于“史德”。面对浩瀚的史料,如果坐不住,看不进,想发财,求功名,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必于学问一事无成。故习史治史,须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安贫乐道,艰苦奋斗。惟此才能披沙拣金,广征博引,对千百年相传之往事,诸多人已覆之史实,以确凿之新证,发前人所未发,见旁人所未见。不落人窠臼,不掠人之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正是史学者应有的品德。我系这种学风,潜移默化,代代相传。欲逐名利富贵,可尽奔显学热门;欲通古今之变,方遁入史学圣殿。

我系老一辈教师以自己的鲜血和政治生命为代价,留下了两个刻骨铭心的沉痛教训:

第一、史学研究要遵循基础学科的发展规律,尊重在学术自由的环境中独立思考、自主创新的个体劳动。不要“跟风”,不求“御用”,不刻意追求“经世致用”,对“学术为现实服务”之类的口号要持科学、冷静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第二、史学教育要提倡严谨求实的学风,培养淡泊名利的精神,造就沉潜扎实的学人。不助长为某种现实需要而曲学阿世的风气,不能被金钱和利益牵着走,不应把办教育等同于办企业。

1234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