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拿来主义”依然精彩

2008-04-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府建明,编审、博士,现任江苏人民出版社总编助理。从事图书编辑工作24年,曾获“第五届全国优秀中青年编辑”和“第四届江苏省优秀中青年编辑”称号。

如果说田

晓菲的一句“中国人研究汉学未必有天然优势”,不免让国人感到气馁甚或愤慨,那么以鲁迅的“拿来主义”态度,坦然引入西方的学术研究成果,开拓胸次和视野,就不可简单冠之以妄自菲薄。客观地讲,现代中国学术诸学科之建立,悉赖于近代的西学东渐。其后每一次学术的发展和转变,虽有国人自需的内在动因,但也无不伴着西学的影响,其中翻译介绍是主要的形式。不过,这种翻译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主要限于西方之“西方学”,亦即西方自身各学科的成果和方法。进入本世纪以来,译介西方之“中国学”,亦即西方学者(包括日本学者)研究中国诸学科的成果,似乎一时成风。这缘于两个动因:一是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壮大了西方中国学的队伍,而且成果斐然;二是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频繁开展,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发现了这一“别有洞天”,而且渴望了解。

在这里,我毫不掩饰的自豪是,在这新一波“拿来主义”浪潮中,我社是开了风气之先的,而且至今独占鳌头。我们于1988年出版至今的“海外中国研究丛书”,累计已近百种,其所产生的影响在学界和读书界已是不言自明。近期,我们将出版新书十余种,现择3种推荐给读者:

(1)《帝国的隐喻》,(英)王斯福著。这本书从内容上可以归类为宗教人类学著作。作者以中国东南地区的民间宗教和信仰为案例,着重考察了地域崇拜及其节庆制度,认为其中不仅表现出中国人对生与死的感受,而且呈现出中国人政治关系的整体图画。近年来,国内宗教学的研究可说是方兴未艾,但以人类学方式研究宗教现象还非常少。本书以西方成熟的人类学方法,用“他者”的目光,客观考察中国人的日常信仰及意象所隐含的意义,可以说极具新意,对国内宗教学者和人类学者都有启迪作用。

(2)《欧几里得在中国》,(荷)安国凤著。这是一本很难归类的著作,我们可以归之为科技文化史,也可归之为文化交流史,但这样的归类反有损于该书真正包含的价值。在科学翻译史上,汉译《几何原本》(1607年)是一座里程碑。利玛窦与徐光启荜路蓝缕,以古文风韵移译拉丁原典,风格传神,梁启超曾赞之为“字字金珠美玉”。从晚明迄于清末,《几何原本》成为中国数学研究的新地标,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欧洲与中国的首次文化冲撞。本书把握晚明社会学术思潮变化的大背景,突出《几何原本》作为“异质”文化(如抽象性、演绎性和公理化)的特点,详细探讨了欧氏几何向中国传播的前因后果。全书通过古典文献的梳理引证,相关人物、著作的评述与分析,揭示了明清之际中国传统数学思想的嬗变历程,同时展示出作者对明清学术思潮的驾驭能力。正因如此,本书原著荣列著名的“莱顿汉学丛书”。

(3)《寻求正义:1905-1906年的抵制美货运动》,王冠华著。发生在1905~1906年的这场声势浩大的抵制美货运动,传统史学著作大多是从民族和爱国的角度予以考察,而本书超越了这种简单化的传统解说,一方面到社会结构性变革过程之中去探讨运动的时代特征,一方面注意考察参加运动的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尤其是海外华人和上海商人的合理私利,从而对运动的起源、策略、斗争方式和结局做出了更为令人信服的分析。所以这部著作不仅开启了对抵制运动的新解说,同时也有助于理解影响清末中国的更为宽阔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动乱,对国内近代史的研究必有促进作用。

借此可向读者告知的是,《寻求正义》是本丛书“海外学子系列”之一种,这个系列所收的是一批中生代的海外华裔学者的代表作,由于这些学者都有中外双重教育背景,其著作反映了海外中国学的独特形态,相信会是许多读者感兴趣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