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跟随李零读经典

2008-04-23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孙晓林,三联书店退休编辑。曾参与编辑“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陈寅恪集》、《戊戌变法史事考》、《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老饕漫笔》等图书。

暮春时

节,柳绿花红,挟盎然的春意,给读者朋友送上李零先生的两册新著――《去圣乃得真孔子》、《人往低处走》,真是件高兴的事。李零近几年好书连连,深受读者欢迎,也引发了不少热烈的讨论。在他的写作计划中,“我们的经典”是套小丛书,共有四册,分别是对《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周易》的阅读心得,也可称为读本。刚刚出版的就是其中的前两册。

我用三句话概括这两本书的特点:读透了,写活了,道理说明白了。

读透了,当然是说他把《论语》、《老子》读透了。且不说十七八岁开始初读,那是距今40年前的事了。不能不提到的是,近三十来年,托考古之福,先后有马王堆帛书、八角廊汉简、郭店楚简、上博楚简等等,一批又一批非常重要的简帛古书出土,有儒籍,也有道家、诸子典籍,李零躬逢其盛,一头扎进去,研习、校读,做过非常专门,在外人看来是非常枯燥、艰深的整理研究。由此结出的丰硕成果,从他的论文、专著目录可略见一二,《简帛古书与学术源流》可以说是个汇集。从专业角度讲,人们说他精通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献诸领域,不夸张。所以,读透了,显然不是传统时代的读书人对古书倒背如流、恪守经学章句的读法了,而是融入现代学术训练,汇聚20世纪简帛古书最新成果,并且在二十多年里,“预流”地参与到先秦古典文献重建的基础工作中,如今,把新知旧学熔为一炉了。

写活了。李零的文字风格是短篇短句,活泼有趣,这是公认的。我所说的是,在他笔下,并不限于《论语》、《老子》文本章句的讨论,而是书里书外,人生舞台,历史世界,丰富多彩。从孔子相貌身材说起,父母之邦、故里乡邑、行游之地,直到门下弟子,均涉笔成趣。他在去年夏天,步出书斋,重走孔子路,跑了山东、河南24个县市,行程六千里,实地考察了孔子生活、行游过的地方,他把这称为“阅读‘写在大地上的论语’”,得到的鲜活体验和感受都写入了这本书。又比如,他读《老子》,爱用古代的数术、方技解读,看重道家、法家的线索,总之,用古代的知识系统解读古代思想。

道理说明白了。重读经典究竟读什么?怎样读?毫无疑问,其中大有深意,也大有问题。李零把这深意说得明明白白。他强调,之所以把《论语》等四本书名之为“我们的经典”,向读者推荐,是因为他们代表了中国的古典智慧,也最易融入世界文化,被现代人接受。孔、老相对又互补,是古典人文学的最高代表,孙子、周易经传是讲技术的最高代表。从这里可以看出,李零提倡“重归古典”,提倡先秦子学时代的精神传统,是想强调对古典文化传统要有整体性、结构性的眼光,不要见木不见林。同时,还要有现代人的世界眼光,有重建文化传统的自觉与自信。这个认识非常值得重视。

其次,有个阅读方法的问题。李零特别强调原原本本阅读原典,老老实实尊重原著。用他的话说,“最重内证”,一书里词语互见和内容前后关照最重要。拿《去圣》来说,他采用了排年表、作统计等很实证的方法。书中直接间接引述《论语》六百余处,直接间接引述《史记》等典籍三百余处。经典流传千年,形成复杂的解说体系和纷繁的版本系统,李零运用古文献专家的知识经验,庖丁解牛,突出重点,引领读者信而有征地阅读原著,在校读的基础上展开思想讨论的内容。

两本书各十来万字,篇幅都不大。分别附有原文及其他原始文献,以备参考。李零非常希望把书写薄点,内容资料尽量丰富点,让更多的人比较方便易懂地读读《论语》和《老子》。我相信读者读后能认可他的努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