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清华古文献研究中心在传统浸润中启程

2008-04-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记者 庄建 我有话说

本报讯 在清华国学院走进历史半个多世纪后,它的精神遗产在4月24日上午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成立之时得到重温。“今天我们要接续清华大学早期国学研究院的传统,国学研究院在短短的时间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对后来的影响,是永远都不会磨灭的。”国学大师冯其庸在中心成立会上的发言语重心长

清晨六点半就起床从京东赶赴会议的冯其庸,在会上谈起了学风问题。“目前我觉得学风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我希望国家也要注意这个问题,因为学风问题就是一个思想作风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信守诺言的问题。做学问是一样的道理,引的文献你都不查原著,这还是次要的,更严重的是把古典文献的原话改动了来适合自己的观点。我为许多年轻人担忧,这样一代一代地错下去可不得了。所以我把这作为第一个问题讲,我希望从现在成立的古典文献研究中心开始杜绝这种风气。大家应该共同起来,改造我们自己这一片的学风,使它越来越健全,越来越有益于年轻人,越来越让人们相信我们这些做研究工作的是实实在在的、不说假话的、不骗人的。”

在强调了诚信的学风之后,早年求学于国专的冯其庸应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新任主任傅璇琮之邀,回忆起当年的母校。他认为在学术文化史上享有盛名的无锡国专成功的关键在于,“一是师资阵容强大,一是读原著,细读、认真地读。三是有一个好的学风,整个学校、同学之间,互相比赛,勤学为荣。”“当时对学风是非常认真的,我想这些对我们今天来讲,还是可以作参考。”他说。

拜托老友在自己做主任的中心成立之时谈学风、谈传统,傅璇琮可谓用心良苦。

此后相继发言的田余庆先生、李学勤先生、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校长顾秉林和傅璇琮本人,话题再也没有离开这个主题。

谢维和副校长说,古典文献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使我们的文明传承不息,至今仍为现代人提供思想理念、道德原则。他建议拓展古文献研究范围,向当代文化开放,光大文史不分家的传统;借谨严的文献学学科树立清华良好的学风、口碑,振兴国学,复兴清华学统,以古文献研究行国学研究之实。

田余庆先生看着手上的《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善本书目》,称许了当年清华人在院系调整时保留文科文献的远见卓识。他认为中心的建立承续了长期的传统,有赖于这些岿然存世的文献,未来的成就需要同仁们一步一步踏实工作,稳健地取得。

李学勤先生指出国家一贯重视古籍的研究整理,采取了一系列存亡继绝的措施,使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了世界。并从考古学、古文字学家的角度,证明了古文献对治学的根本性意义。

顾秉林校长讲话指出,中心的建立是清华大学推进文科建设、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举措。他强调,清华大学十分重视文科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中的重要作用,学校今后还将继续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推进文科建设的发展。他说,清华文科拥有辉煌的历史是海纳百川、广聘贤才的结果,也是当年的学术大师们本着学者的良知和独立的精神,站在时代思想前沿,引领学术潮流的结果。现在,清华文科正面临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学校不但要大力引进优秀人才,而且要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自由的学术环境,为学者的独立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作为清华大学1951级的学生,傅璇琮深怀对清华的感激之情,在追忆了李广田、陈梦家、王瑶、浦江清以及金岳霖、张奚若、梁思成、冯友兰等师长后,以精辟的语言将20世纪前半叶清华文科的学风概括为:视野开阔,对一时代的文化有总体把握,具有清晰的文化意识;着眼当前现实,具有当代意识,沟通古今,融会中西;既对中华历史文化有强烈感情,又能保持理性自觉。他特别强调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希望古典文献研究中心能从研究清华优良的传统学风入手,从清华历史上知名的学者入手,编撰出清华人文学科的编年史。

刚刚成立的清华大学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主任由傅璇琮教授担任,常务副主任为谢思炜教授,副主任刘石教授。除校内相关学科的教授担任研究员外,首批校外兼职研究员为杨牧之、詹福瑞、李岩、徐俊、刘跃进、杨庆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