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真诚、执着与反思

2008-04-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刘艺 我有话说

王元化先生是一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著名学者,在中国古代文论研究、文艺理论研究、中国近现代思想学术史研究上都卓有建树,受人景仰。他的《王元化集》共十卷由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这给我们全面、深刻地了解、研究王元化先生的学问、思想及人品提供了很好的文本。

十卷本的《王元化集》无论在先生处于顺

境、逆境和困境抑或青年、中年或老年时期,都贯穿了先生的真诚、执着与反思的精神,单纯、丰富与睿智的品格。

首先是追求真理的热忱。先生早年追随革命,十七岁入党,寻求救国的真理;五十年代因胡风问题受到牵念,被隔离审查,当时的上层领导指示只要他承认胡风是“现行反革命”,就可以作为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但先生一身正气,威武不屈,就是不肯说违心话,最终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这种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品格贯穿于先生的学术研究中,就是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和环境下,在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学人迫于压力与打击说着违心话、写着违心的文章的氛围中,先生忠于自己的人生理念和内心感受,敢于坚持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并不为当时的主流思潮所动摇,这在当时的环境下是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的。例如先生在一篇《追求真理的热忱》一文中,针对1980年代初文艺界许多人在文艺创作中左倾思潮仍然很浓,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思维依旧,不敢面对社会变革的现实、不愿也不敢写中国老百姓真实的社会生活,直面真实的社会人生的现象,他写到:“我以为,他们(指艺术家与科学家)在自己的领域内作出了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不仅仅需要天才、勤奋、毅力和学识,而且也需要追求真理的热忱和忠于科学、忠于艺术的优秀品格。”

其次是坚忍不拔的执着。先生出身名门,家学渊源深厚,其父曾经为清华大学教授,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学术熏陶,更有着传统知识分子对真理、学问的执着,性格中天生含有执拗、耿直和坚韧的品格,这些都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他的为人和学问。具体表现在:(―)在文艺理论研究中执着、反复强地调真实,反对假大空。这在当时文艺创作中普遍存在的脸谱化、刻板化、高大全式的时代里,既需要见地,更需要勇气,他解放初期出版的《向着真实》就是这一时期执着精神的结晶。(二)在一生中执着于学问。先生一生可算坎坷跌宕,但不管是担任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还是在历次政治运动的漩涡中被隔离、打倒,他都能一心一意读书、思考与写作,始终把做学问当作知识分子责任与义务,把学问当作自己的生命。他在因胡风案被隔离审查期间,系统地研读了《马恩全集》、黑格尔哲学就是明证。即使在八十高龄,仍然不忘思考和写作。(三)在一生中执着于真诚。先生在文艺理论中倡导真实,在生活中他则践行着对人对事的真诚。年轻时先生真诚地向往革命,致力于党的文化工作;中年和老年致力于文化领导工作和理论研究工作,有起伏曲折、委屈冤怨,但他一颗真诚地对人对事的心没变,火热的激情没变,这些都值得我们后辈好好学习。

最后是始终如一地反思。先生在文集总序中,概述了六十余年自己思想、心灵中的三次反思。第一次是1940年代前后对苏联文艺理论“左倾”教条的清理与反思;第二次是在因胡风一案牵连后的对自己灵魂与精神信仰的拷问;第三次是对1980年代前后中国思想文化界极左思潮的反思。先生反思的结果,第一次给我们留下了《鲁迅与尼采》等思想结晶;第二次反思的结果给我们留下了《读黑格尔》、《文心雕龙创作论》和《莎剧解读》;第三次反思则给我们留下了《论传统与反传统――为五四精神一辩》、《近思札记》等。先生的这些反思成果,在每一时期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既有大声的赞扬也有些许的批评。值得注意的是,先生的反思总是立足于现实,追溯于过去,憧憬于将来,其厚重、深刻、切中时弊都是在当时少有比肩的。

先生的学问博大精深,也充满了思辨色彩。有人评论他的文章追求的是有学问的思想,有思想的学问,这与他广泛的阅读与静心的思考还有长期自觉的培养自己的哲学素养分不开。当我们展开书卷,徜徉在《王元化集》中,我们在享受他文章的美、思辨的美的同时,一个真诚、执着而又睿智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形象正生动地向我们走来。

(《王元化集》,王元化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