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全民阅读中关注新农村文化建设

2008-04-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 我有话说

本届中国出版高层论坛的主题是“全民阅读与新农村文化建设”,是贴近时代和反映农村实际的。农村地区良好文化环境的形成,广大农民群众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和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对于改变他们的命运,对于建设先进文化

、培育文明风尚,建设全体公民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至关重要。因此,把农家书屋建到村上,把全民阅读扩大到农村,切实解决农村、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看书难、看报难的问题,培养农民阅读习惯,提高广大农民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卓有成效地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广大新闻出版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文化责任。

倡导全民阅读是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人类的知识是在学习中继承的,一个不尚阅读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任何一个人阅读能力的大小,读书的多少,直接影响到他的成长、职业能力和对社会作用的发挥。一个国家国民阅读率的高低,国民阅读力的大小,直接关系到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弱,影响到全社会的总体文明程度和创造能力。显然,倡导阅读对于提高民族的基本素质、创造能力和发展潜力,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并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全民阅读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传承中华文明。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倡导阅读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目前,在广大农村倡导阅读就是要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文化食粮和环境,引导农民更多地接触有利于身心健康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阅读产品,在阅读中自觉接受先进文化,崇尚科学,抵制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通过营造良好的阅读风尚,在农村形成文明、健康、向上的社会风貌,让先进文化以及和谐理念深入农村、扎根基层。倡导阅读也有利于传承文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世界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我们能够通过阅读来继承和弘扬这些文化,通过阅读来延续我们的古老文明。我国民间蕴藏着中华民族巨大的文化遗产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很多农民还没有意识到这些文化的价值。增加阅读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文化自觉性,使农民对散落民间的文化遗产有充分的价值体认,对继承和发扬民间优秀文化传统,全方位多角度地挖掘和保护民间文化资源有更主动的意识和更高的热情,成为传承和光大中华文明的生力军。

(二)全民阅读有利于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是农村的主人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前提。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注重培养造就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也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农村倡导阅读,营造良好的农村文化环境和阅读氛围是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民、促进农村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必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当前,因为缺乏必要的条件和良好的阅读氛围,大部分农民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和阅读习惯,有靠天吃饭、靠运气生活的思想的农民不少,不愿学习,不愿读书,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等不良倾向又开始在农村地区蔓延。这些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背道而驰的,也不利于农村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改变这种不良习惯,培养想读书、愿读书、能读书的新型农民,就要从培养农民的阅读习惯,提高农民的阅读水平开始,这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关键。“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人不读书,其犹夜行”,这些古语告诉我们,阅读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手段,是了解世界,开阔视野的一扇窗户,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可以说,农民的知识化程度,决定着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程度。实践证明,那些有着良好读书风气的地方,往往也是科学文化普及率较高的地方。倡导农民阅读,有利于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将现代技术更广泛地应用于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有利于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三)全民阅读有利于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各地纷纷加大了农村文化建设投入,在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服务方面做了大量努力,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文化硬环境。与此同时,以倡导阅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文化软环境建设也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积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调动农民的阅读积极性,引导农民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推动农民通过阅读掌握知识,陶冶情操,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质,用知识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阅读是农民的愿望,也是农民的基本文化权利。在阅读中才能发挥农民在农村文化建设上的积极主动性,才能真正享受基本的文化权利。事实上,没有广大农民的主动接受和积极参与,各项公益性文化工程可能变成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将失去动力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因此,倡导农民阅读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力倡导阅读应成为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为农民阅读创造良好的现实条件

(一)发扬中国耕读文化传统,营造新时期农民阅读的良好氛围。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农民崇尚读书的传统,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孟母三迁等读书故事早已耳熟能详。古人追求务农与读书相结合的生活方式,认为耕可致富,读可养性,形成了我国独特的耕读文化。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教育家和农学家张履祥既教书又务农,他在《训子语》里说“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许多人都提倡过一种耕读并重、耕读结合的生活。这种耕读文化养成了我国农村崇尚读书、耕读传家的文化风尚和生活环境,留下了“不读诗书,有目无珠”等流传至广的谚语。至今,在很多农村地区古旧住宅的匾额上,还能经常见到“耕读传家远、诗书继世长”这样的条幅,显示了主人耕作不忘读书的生活习惯和人生追求。今天,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知识成为最大的资本,更需要读书学习,用知识创造财富。我们倡导全民阅读,强调推动农民阅读,就是对我国优良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使“书中自有致富路,书中自有智慧泉”的体会成为有志农民的共识,使我国农村“家家户户书香飘,子子孙孙有文化”。

(二)抓住新农村建设为农民阅读带来的好机遇。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五年发布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的,今年的一号文件强调,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毫不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毫不能松懈。温家宝总理在前不久召开的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今年将继续调整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结构,较大幅度地增加“三农”、教育、文化等方面支出,今年安排“三农”支出5625亿元,比上年增加1307亿元。近年来,中央财政扶持“三农”的力度不断加大,五年已累计支出1.6万亿元。同时,取消农业税、发放粮食直补、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销售补贴家电、?实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措施也陆续出台,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迅速发展。全国粮食连续四年增产,农民的负担明显减轻,农村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继续减少,农民收入连续实现大幅度增长,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比上年增加553元。随着农民收入的大幅增加和消费能力的显著提高,农村恩格尔系数已下降到了43%,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文化消费大大增加,开始有更丰富的精神文化追求,渴望接触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富了口袋,还要富脑袋”的呼声已经很强烈。这种现实需求就成为倡导阅读的强大动力。

(三)为农民阅读提供丰富的出版产品和优质服务。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出版发行业的整体实力和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出版产品的生产和供应能力也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出版业年出书品种达27万多种,新书13万余种,出版物发行网点数量达到16万个,遍布城乡。“三农”题材出版物的出版发行越来越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出版发行了一大批符合农村实际,能够对农民提供有效帮助的出版物,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随着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闻出版战线有更高的热情和更强的实力生产更多更好的农民喜欢的阅读产品。可以说,新闻出版业在大力服务全民阅读、提供丰富的阅读产品、营造良好阅读环境、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已具备良好的产业基础,可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近年来,宣传部门和新闻出版部门在推动全民阅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2006年4月,总署与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0个部门联合发出通知,倡议在全社会开展“全民阅读活动”。2007年4月,总署再次联合有关部门,倡导全社会以“同享知识,共创和谐”为主题,参与“全民阅读活动”。4月23日前后,统一开展优惠售书、捐书助读活动,帮助改善农村中小学生、城市困难群体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阅读条件;此后,扎实推进农家书屋、“流动图书车”、“我最喜爱的一本书”主题征文等活动。今年,总署又与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共同发出了《关于认真开展2008年全民阅读活动的通知》,倡议全国各地各有关部门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推广活动,为全民阅读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鼓励多读书、读好书。同时还开展了带一本好书回家、向农村留守儿童赠书、举办“爱我中华”知识竞赛和以倡导阅读为主题的高层论坛等活动,都取到明显成效。重庆、深圳、苏州等地通过举办读书节等活动来倡导阅读,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全国各地为农民阅读提供的平台和服务越来越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