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个人和一条江

2008-04-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李晓虹 我有话说

梅洁是汉水忧郁的女儿。

小时候,在汉江边,听着纤夫们的“嗨哟”声,看着他们脚手撑地的沉重动作,她的心中便有了一种血红色的反光,小脚丫踩着纤夫的大脚窝,一直追随到很远。也许这最初的印象成为她生命的寓言。

稍大一些的时候,在农历的五月,胸前挂着母亲亲手做的丝线香包,去江边看盛大

的祭典。母亲说,“江水下边有一个好人,他死了……”那时候,她不懂这些话,但后来,她可能是在用一生去理解那个好人,理解老百姓把他当做好人,年年隆重祭奠的理由,理解着他的伤痛:“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15岁时,因父亲的政治灾难而受到株连,梅洁被迫逃离故乡,离开了养育她的这条江和那个给她留下伤痛、留下忧愁、留下牵挂的地方。从郧阳到襄阳,从襄阳到北京,从北京到塞外大漠,在她越走越远的路上,汉江和故乡,便成了她带着温暖和感伤的乡梦,成了她思索人生的起点,成了她才情飞扬的摇篮,也成了她命运沉重的背负。她不再回头,但是,“乡愁”成为她前行中“再也无法拆迁的房屋”,她“因离别而失去故乡,又因离别而永远拥有了故乡”。她写了《我的故乡有条河》、《那一脉蓝色山梁》、《童年旧事》、《关于父亲》、《关于母亲》、《福哥儿》、《扼杀与救赎》、《一只苹果的忧伤》等一批美丽忧伤的怀乡散文,她从个人的命运出发体会人性的被压抑,被忽视,甚至被践踏,一再地表现着普通人身上那些人性的光亮。

经过了少年的忧伤,梅洁更加珍视生命。对于人生的苦难有了更多的同情。当决定创作反映南水北调工程的作品时,她的心里充满这种情怀:在大工程中关注普通人的命运。

当长篇报告文学《大江北去》划上句号时,梅洁的眼里充满泪水,她恳求:“2010年,当清澈的汉水给干渴的中原、华北和京津大地一片滋润时,当人们欣喜地端起从遥远的鄂西北流来的一杯幽蓝时,不要忘记为此而两度奉献了家园和土地的库区人民,不要忘记他们几代人在半个世纪里经受的磨难和牺牲。”

梅洁知道,南水北调工程是为解决北中国对水的渴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大业。这中间必然会有人奉献,有人牺牲。写这样一个大的工程,按照常规的套路应当是一种宏大叙事,是工程建设中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好人好事”,是那些大决策,大方针。是一些人的牺牲换来的更多人的受益,是工程开始时敲锣打鼓的奠基和工程结束之后庆功的礼炮和嘉奖有功者的盛宴和狂欢……但是,梅洁却一反常规,她走到这些事件的背后,她更想告诉人们的是,这究竟是怎样的牺牲?怎样的奉献?怎样的历史和怎样的命运?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调水源头,梅洁的故乡,那个有着三千多年历史、楚文化的发祥之地郧阳古城已经沉入江底,一起沉没的还有其他两个千年古城,以及沿江上千个古老的村镇,故乡的沉没让一个游子几十年魂牵梦萦。更让她寝食难安的是那些移民的命运:

从50年代以来的半个世纪里,为向北方调水,丹江口水库大坝两次加高,先后70万人为此背井离乡。70万啊,每一个人都有一生,每一个家庭都有代代相传的香火和喜怒哀乐及无尽的生活内容。然而,他们祖祖辈辈生活的富饶的土地被淹没了,他们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特别是在1958年至1978年第一次移民中近50万人眼睁睁地看着江水吞没自己的家园,看着60多万亩肥田沃地瞬间被水葬江底。他们遮风蔽雨的房屋在一片命令声、呵斥声中被拆除,人均只有一二百元的移民经费多数也拿不到手。他们被动而无助地接受着这一切,他们没有话语权,只能承受、承受,再承受……

在背井离乡的路上,他们心里流着泪,流着血。他们带一块河边洗衣的石头,包一包家乡城墙的老土,一步一回头地告别了故乡。他们中的许多人又因忍受不了迁徙后的苦难,不顾一切地逃回家乡。没有户口,没有房屋,没有土地,甚至没有水喝,没有路走,孩子没有学上。只能在河边、岸边,搭茅庵睡席片,撒一点种子,半年收粮,半年乞讨……在荒山野岭、沼泽苇地度过了几十年刀耕火种的日子。更有被移民青海的一批人受到非人待遇,五千多人死在了路上……

世界上有多少人离开了家,离开了故土,就再也不回头,为什么只有他们拼死也要回来,哪怕贫病交加,哪怕刀耕火种……这一切,难道只用“故土难离”这样的文字可以简单解释吗?有谁真正走进这些拼死也要回乡的移民的心中,在这沉默迁徙的背后搞清楚真正的原因?

也许是这深重的历史问询,也许是一个女人与一条江无法割舍的恋情,梅洁毅然走进了汉江,走进了库区,走进了千万移民的心中,于是,她听到了他们血泪交融的历史。她的心被深深灼伤,“怎一个‘痛’字了得?”

数月的走访,梅洁收集了11纸箱的采访资料、笔记、光盘、录音,这些文字在她眼前不再冰冷,而成为一个个移民沧桑的脸和他们无处诉说的命运。

在写作过程中,梅洁经历了人生最大的不幸,丈夫因病去世,使她几近绝望,处在崩溃的边缘。她曾经无数次地感激生活,因为有这样一个可以相伴终生的亲人。可是,他却在梅洁最需要的时候独自离开了。梅洁无法承受,她想要放弃一切,巨大的悲苦使她曾十次、百次地想到从这个世界上消失。

但是,在梅洁的精神深处有一种声音,让她不能放弃。她必须把这条江的故事和江边那些人的命运写出来。她不能让江水把甘甜送到北方的时候,那些为此失去一切的人永远地被忘记,被忽略。她觉得有一种责任,一种呼唤,也是一种救赎。她终于从个人的悲伤绝望里走了出来,开始了艰难的写作,长达两年的艰苦劳作,她终于有了这一次不同寻常的完成,完成了一个女人与一条江宿命般的皈依。

家乡的人们站在汉江边,争相传阅《大江北去》这本厚重的书,因为书中有他们半个世纪的泪水和艰辛……

干渴的北方人也读到了这本书,他们的心开始沉重起来,知道在清澈甘甜的水中,有汉江边无数人民的巨大牺牲,知道了每一滴生命之水是多么来之不易……

我更希望决策者读到这本书,理解书中的重要内容:每一个生命都那么美好,有无限的可能性,所有决策的前提是:珍惜并且保护好每一个人仅有一次的人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