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莱辛科幻小说:对人类命运的深沉思索

2008-04-30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人们注意到,作为一位得到主流文学界承认的作家,莱辛还创作了大量科幻小说。这令科幻界颇为兴奋。3月16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和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主办,本报等单位协办的“多丽丝・莱辛科

幻小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学者分别对莱辛创作的“老人星系列”、《玛拉和丹恩历险记》(中译本已由译林出版社出版)等作品进行了研讨。现选登这次研讨会的部分发言,以飨广大科幻迷以及对莱辛感兴趣的一般读者。

科幻文学的一次胜利王逢振(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莱辛得奖可以说是科幻文学的一个荣誉,或说一次胜利。一直有人呼吁应该给科幻作家一个诺贝尔奖,最终选择莱辛恐怕是考虑到,她跨科幻和主流文学写作,同时是一位年龄较大又很有影响力的女性作家。尽管没有把奖给纯粹写科幻的作家,但是,把奖给了一位在科幻小说方面很有成就的作家,对科幻文学也是一种巨大的肯定和激励。

莱辛最早在1979年发表外空间小说《什卡斯塔》。在20世纪70年代,科幻小说不受重视,主流文学极力要把自己与科幻文学分开,因此这部小说出版时受到了很多的嘲讽。但随着文化研究的深入,科幻小说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文类,或者说亚文类,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

《什卡斯塔》这部小说从神话学的角度描写了男女之间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作者是描写了一种女性的经验。因此,评奖委员会有人称莱辛是一位了解女性的史诗作家。这部小说后来还几次被改编成歌剧,1986年PhilipGra就把《第八个星球》改编成歌剧,1997年把《第三、第四、第五区的联姻》也改编成歌剧,这说明莱辛的科幻作品还是很受重视的。

主流文学中的一些幻想因素,尤其是魔幻现实主义这样一类作品,是受了科幻小说影响的。今天还是有很多人想要严格区分科幻和主流,有些不读科幻小说的人自然会把莱辛的小说当做主流文学。但我认为,不应该过于区分哪个是主流,哪个不是主流,要就具体的作家作品进行分析。《什卡斯塔》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就是人类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警示。人类在发展,我们也一直不停地在强调发展,只有发展才是正确的,可是有些发展带来的问题大家却往往忽略了。海水上涨、北冰洋冰山融化、雪灾、环境污染等带来的灾难,莱辛的科幻小说都有所触及。

另外,科幻小说对文学创作、文学理论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比如说菲利普・迪克的小说就对一些后现代作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再如勒奎恩的文章和小说对一位非常重要的女性理论家朱迪丝・巴巴拉产生了直接影响。总的来说,我们应该重视科幻文学的研究,不要过分强调主流文学和非主流文学的分界,要注意,它们之间有互相融合的地方。

人类生存状态的隐喻舒伟(天津理工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

科幻作家、科幻文学史理论家布赖恩・奥尔迪斯在《西方科幻小说史》中,把莱辛作为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的一位重要的科幻小说作家进行探讨,认为其《南船座的老人星》系列小说,展示了当代科幻小说的重要特征。“我们现在对她进行评论并不是因为她作为一位女权主义者所做过的拓荒性工作,而是把她看做20世纪80年代一个最有趣的科幻小说作家。”奥尔迪斯指出,从《简述地狱之行》开始,莱辛在不经意间已经出版了七部可明确判断为科幻小说的长篇小说。随后发表的《幸存者回忆录》以回顾的方式以及一种可以被称作魔幻现实主义的视角描写了西方世界的崩溃。

《南船座的老人星:档案》中,作者以浩瀚的星空异域为大背景,构建了一个鲜活的宇宙,可看做是对科幻传统主题之“异域他乡”的发展和拓新。什卡斯塔(Schikasta)就是地球,它沦为了三个巨大的银河系帝国的殖民地,这三个帝国分别是工业技术高度发达的“天狼星”,吸血鬼统治的沙迈特,崇奉精神、帮助人类发展的“老人星”。莱辛笔下的什卡斯塔已经成为精神荒原,正经历着作为文明实体死亡前的痛苦。来自“老人星”和“天狼星”的代理人见证着它的发展和衰败。小说书名中的“档案记载”表明,莱辛试图运用宇宙档案家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记录和整理人类的可怕历史:走向污染、饥饿和灭绝的过程。

莱辛《南船座的老人星》使人联想到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阿西莫夫在《基地》中构想了由众多星球组成的银河帝国。奥尔迪斯认为,尽管阿西莫夫在作品中大谈盖娅(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但他的银河系世界只有物质层次而缺少其他层次;相比之下,莱辛的“南船座”宇宙更丰富深邃,更富有意义,因为这个宇宙在好几个层面上运行着。

考察幻想文学的传统源流,奥尔迪斯认为,在科幻小说领域,莱辛是属于威尔斯、赫胥黎和斯特普尔顿这一类传统作家。即莱辛的科幻小说是分析性和批判性的。她的作品奉行与威尔斯等人相同的观念:未来是对现在的反映,是对当前人类某些生存状态的隐喻。但在其作品中,莱辛思考较少,幻想居多,因此,她的科幻小说又接近以巴勒斯为代表的梦幻性幻想作品。用奥尔迪斯的话说:“她不光是为我们提供了时间和空间的辽阔视野,而且在我们心里创造了一个多维的宇宙,一个我们感觉陌生怪异的宇宙。她就是一个谜。”

《南船座的老人星》系列的批判锋芒指向的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的傲慢无知――我们对于当代人类的先进、成熟和文明化性质的信念,对于社会进步的信念都是虚妄不实的。长期以来,科幻小说扮演了对人类前进过程中的得失成败品头论足的角色,狂妄自大应当继续受到复仇女神的鞭笞。

充满批判精神的“思想实验”田松(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博士)

首先,莱辛获奖必然会引起人们关注到其作品中的科幻元素,继而更加关注科幻文学。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说这是科幻小说的胜利也不为过。但这是有保留的胜利:现在不是一位科幻小说作家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是一位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写了一些科幻小说。这两者是有区别的。

我认为,“科幻小说”就是一个“思想实验”:设想一种场景,设想一种可能性,然后想象一下在这种可能性中会发生什么事情。不少小说也是一种思想试验(比如戈尔丁的《蝇王》):将人放在局限的环境中,放大和凸现人性的某个方面。但是科幻小说有其特殊之处:以往我们是在一个舞台上考虑人物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悲欢离合,舞台基本是稳定的,现在舞台却是不断变化的。在以往的年代里,一个人有限的一生中,他所生活的环境相对来说是稳定的,但是我们现在处在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科技给了我们一种可能性,使得这种变化在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会发生,而科幻小说恰好是表达场景变化的一种非常好的方式。

单说“小说”,核心还是强调对人类社会本身的反省;而说到“科幻”,我们就会想到里面的“科学”会给我们带来关于未来的一些惊奇的变化。我们对科学其实就有了两种态度。一种是认同的、赞赏的、期待的,硬科幻就常常容易是这样,因为我们强调里边涉及到的科学细节都非常真实、准确,比如凡尔纳的《神秘岛》完全可以作为科普来读,这就是硬科幻的代表。当你作为一个硬科幻作家,越来越强调科学细节逼真的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地认同它,欣赏它,否则你就没有兴趣去琢磨它,这时,你会不自觉地用科学去展现新奇的、前所未有的、光辉的、灿烂的未来。

反过来还有另一种态度,就是对科学技术本身的可能性是持旁观的、冷静的态度,这种旁观和冷静是基于他对人性本身和人类文明的理解,于是结果就是批判的、反思的。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并未解释铁幕的原理是怎么回事,怎么实现功能,他直接就假设了这种可能性,然后说在这种可能性之下,人们的生活会怎么样。我感觉莱辛是属于后一路的,虽然她用了很多科学的元素。

对于科幻作家,我最欣赏的是迈克尔・克莱顿。我认为他的《侏罗纪公园》是对混沌理论的最好的一个科普著作,他把科学细节和对文明的批判紧紧地结合在一起了。将来如果像他这样的科幻小说作家得了诺贝尔奖,那才是科幻的全胜、大胜。

对两性关系之未来的探索张国龙(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

《玛拉和丹恩历险记》这部作品中的女性景观大约可以概括为三种。第一种是女性固有的生命强势。第二种是男性映照下的女性的生命强势。第三种是两性和谐共存的美好的想象。这些和莱辛的女性身份有关,她在作品中有意强化女性的重要甚至是她的伟大、不可或缺。诸多女性都显得非常睿智、聪明,且在维护自己的本能、种族或者民族的发展当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体现得最明显的是玛拉,这是小说中塑造得最为丰满的一个女性形象。她非常坚毅,每逢在濒临绝境的时候她总会喊出一句话:“我不想死,我想活下去。”同时,她又是非常温情的一个女性。男人征服世界的方式是有攻击性的,而女性往往是温婉的,所以玛拉是温情主义的代言人。她无意与男性对抗,她厌倦了杀戮,厌倦了血腥,她美好的愿望是和心爱的人远离战争、远离血腥。

莱辛为什么要在这部作品中把女性写得那么强势,可能与当下的一些医学发现有关:从自然性别来看,女性是属于强势的。可我们的文化传统把这种男女性别自然的主次地位给颠倒过来了。在这个作品中,我觉得她实现了一种反叛。第二个方面,她有意塑造女性的强势,以映照男性的弱势。比如,丹恩就是个永远长不大的男孩,需要女性的呵护。丹恩始终走不出童年的阴影,经常做噩梦,在梦中大喊大叫,成年以后还有吮手指的习惯。他意志上比较薄弱,比如沉溺于赌博。还有一部分男人形象是非常可怜的。比如说哈德隆人,其男人大多数都丧失了生殖的能力,只有少数几个,比如朱巴,仍有生殖能力。在这个种族里面,为了延续种族,男人成为了受孕的工具。所以到了最后,朱巴非常害怕,说不知道今天晚上哪一个女人还需要我,出现了这样一种很糟糕的状态。另外,朱巴每一次和别的女人不情愿地发生了两性关系以后,那是为了延续种族啊,可他非常内疚,非常惭愧,因为他觉得对不起他的妻子。这是一个具有男性贞洁观念的美好形象。第三,许多女权主义者往往会滑落到另一个泥潭,那就是女性霸权主义。而莱辛回避了这样一个误区:不管是男性还是女性,人性都有厚度有温度,用人性的光芒可以完成拯救。比如说,尽管她的弟弟非常糟糕,玛拉一直是不离不弃的。还有她对梅里克斯的爱情,那真是发自灵魂的一种爱,当她爱上他的时候,她感觉到害怕,因为爱上他对她来说是一种伤害。还有一个例证就是她对父亲身上气味的迷恋:父亲身上散发着温暖辛辣的味道,在她心里那是慈爱的味道。综合这些因素加起来,我认为她笔下的两性关系不是紧张对抗,而是一种和谐的状态。

不过,我还是有一些失望的,因为作为历险小说,它并不历险。八十多岁高龄的一个女性作家,生命力会逐步走向衰竭,就不可能强有力地表现那种历险性、惊悚性。另外,小说的前半部分写得非常细腻,很多细节展开得很好,可是到了中间偏后,非常地简洁快速,许多必须要交代的起承转合往往缺失,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小说是有瑕疵的。

莱辛这部小说里面塑造的人类未来的命运确实十分堪忧:一切文明都会消失,我们的未来在哪里?这部作品在结尾留了一个光明的尾巴。如果没有这个尾巴的话,可能读起来就更加让人难受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