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花甲以色列最大奇迹:希伯来语的复活

2008-05-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康慨 我有话说

为纪念建国60周年,从5月19日到8月30日,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博物馆将展出两片极为珍贵的《以赛亚古卷》,这是40余年来的首次。《以赛亚古卷》乃死海古卷中最完整的圣经篇

章,约在公元前120年以希伯来语写成,1947年春天在极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于死海岸边杰里科附近一山洞。

耶胡达・阿米亥

本报记者康慨报道 报道以色列5月14日迎来了建国60周年的纪念日,政治家们庆贺该国花甲的同时,作家和学者们却不能忘记另一个奇迹:希伯来语的复活与新生。

20世纪之前,作为一门已死的语言,希伯来语已从犹太人的日常生活中绝迹千年,像拉丁语一样,享古语之尊,而仅为学者、教士用于特定场合。如今,它已完全走出坟墓、犹太会堂和拉比们的书斋,成为唯一以书面语为基础的口语,作为“语言复兴的最佳范例”,欣欣向荣于600万以色列人的生活。无论在电台脱口秀、议会、学校,还是办公室、街头、厨房,它均活生生地无处不在,成为儿童生来便润泽其中的真正“母语”。与此同时,一大批以希伯来语进行写作的小说家和诗人,如阿摩司・奥兹和已故的耶胡达・阿米亥(1924-2000),为这门古老语言在世界文学版图上赢得了令人尊敬的一席之地。

阿米亥对现代希伯来语和以色列文学有极大的贡献。他的诗歌已被译成30余种语言,罗伯特・奥尔特(Robert Alter)甚至说,他是自《圣经》时代的大卫王以来,被翻译最多的希伯来语诗人。他在英语国家影响极大,几乎所有诗集都曾被译成英文。在美国、英国、法国和德国,他都有大量读者。在人口只有几百万的以色列,他受欢迎的程度更令人叹为观止。人们不仅可以在婚礼上,也可以在葬礼上听到他的作品。而在1994年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当年的获奖者之一、以色列总理伊扎克・拉宾亲口朗读了他的诗作《上帝怜悯幼儿园的孩子》。

希伯来文学有漫长的三千年历史,以色列文学却只有六十年可以讲述。文学上的断代,不得不借助政治事件,即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国的成立。以色列文学――指以色列作家的希伯来语创作,便由此开始。

以色列第一代国民来自世界各地,主要是欧洲各国的犹太移民,所操语言五花八门,希伯来语的复兴虽已摸索着上路,学者们制定了新的发音和拼写规则,但语言的生命力不仅仅在于语法和词汇,还需要依靠伟大的文学作品,建立起这种新语言的表现力,以及意义上的深度和使用上的广度。阿米亥对于现代希伯来语的意义,就像歌德之于德语,塞万提斯之于西班牙语,乔叟之于英语一样。他和“帕马奇一代”(指当年的犹太复国主义地下武装突击队)作家们的文学实践,不仅奠定了新生的以色列文学的基础,也定义了现代希伯来语作为一门文学甚至世俗语言的诸多可能。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凸显了传统希伯来诗歌中难得一见的世界视角,不再单纯描摹与上帝的交流,对故土、神和父亲的爱,或是狭隘的情诗,以及回忆犹太人历史苦难的哀歌。

阿米亥有一首短诗,名叫《爱犬》,诗中的简洁口语和世俗主题,赋予了希伯来语生机勃勃的动力,对以之为载体的文学而言,绝对有非凡的意义。

与此同时,他也不忘向深厚的历史和传统勉力开掘。1994年,阿米亥70大寿时,罗伯特・奥尔特便在《现代希伯来文学》(Modern Hebrew Literature)杂志上撰文,题目就叫《不可译的阿米亥》(The Untranslatable Amichai)。文中指出,阿米亥对希伯来语的革新性贡献,显然在翻译时被另一种语言过滤掉了。同样,语言本身也遭到了破坏,特别是在译成英语这种较为年轻的语言时。比如,在某些现代习语中,阿米亥故意使用《圣经》词汇,而不用现代希伯来语的近义词,以表达某种特殊含意。

奥尔特举了个例子,在阿米亥的情诗《在本世纪中叶》里有这样一个句子,英译为“the linsey-woolsey of our being together”――直译过来是“使我们共处其中的麻毛混织物”,无论对英文还是中文读者,这一句都显得古怪可笑。但是希伯来语用的“sha'atnez”一词,意指《圣经》时代的一个禁忌,即麻毛不可混纺。阿米亥的中译者之一傅浩采意译,作:“在我们共处之渎神中,”虽属不得已而如此,却将一个寓意暗藏的平白句子变成了直截了当的比喻,留给读者的空间被挤压殆尽,所导致的最直接后果,便是诗意的丧失。而希伯来语的读者,却可立刻从中抓住阿米亥的寓意,即两种截然不同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明显触犯了禁忌,就像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译的耶胡达・阿米亥诗集,据我所知,共有三部,前两部都是选集,译者傅浩,分别为中国社会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耶路撒冷之歌:耶胡达・阿米亥诗选》,以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上、下两册《耶胡达・阿米亥诗选》。最新的一本,是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的黄福海译《开・闭・开》,这算得上第一部全译的专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