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聆听父亲”

2008-05-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郭春林 我有话说

  “在巨大无常且冷冽如月光一般的命运辗过这个孩子之前;这个不存在的孩子将会认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的父亲,以及他父亲的父亲的父亲。他将认识他们。” ――《聆听父亲》

记不得因为什么事情出门,在中山公园地铁站的季风书园看到了张大春的这

本《聆听父亲》,翻了翻,没有多想就买了。说不清是什么触动了自己的哪根神经,但肯定不是作者,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张大春是何许人也,即便看了勒口上的简介,似乎也没有理由就动心,那不过是广告式的文字,即便其中大部分是真实的,一时也难甄别。那么是“聆听”,抑或是“父亲”?或者是别的什么潜意识?总之是想不起来了。

书买回来了,并没有立即就读,随手翻看了前面几页,觉得似乎应该找一个相对比较心静的时候去看,因为“聆听”不可能在嘈杂中进行。可我却也因此弄明白了如今为什么读书的人越来越少,而出版市场贡献得最多的又为什么是那么些消遣的东西了,纷乱的世事,破碎的时间,绷紧的神经,飘忽的心灵,在在都使我们平静不下一颗真正的读书之心。

然而,最终,我还是在一个不算十分安静的环境中看完了《聆听父亲》。掩卷,闭目,努力地想回忆一下这不算长的阅读过程中,自己心里的感受。我知道,不论它是不是小说,或者是纪实类文本,它都没有多少离奇曲折的故事和扣人心弦的情节,而其中不断涌现的叙述者的玄思和议论,以及无序的时间、空间,又一次次地中断了阅读之流的行进,也使整个的阅读变得毫无快乐可言。那么,究竟是什么东西,又是什么力量吸引、驱使我将它读完的?

或许,我们可以先从张大春为什么写这么个作品说起。作者说,“这个写作的念头突然跑出来撞了我一下的那一刻,我站在我父亲的病床旁边。”当他看见月光“用如此轻柔而不稍停伫的速度在一个悲哀的躯体上游走,滤除情感和时间,有如抚慰一块石头”的时候,当他看见父亲的一条病腿“忽然活跃起来,带着连主人也控制不了的力气”抽搐痉挛着,而月光竟然“完全没有理会这条腿顽强得近乎可笑的意志”,径自“移往更神秘的角落里去了”的时候,他被“逗得居然笑出了一点眼泪”,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说,“我知道:这是我开始写下一本书的时候了,它将被预先讲述给一个尚未出生的孩子听――在巨大无常且冷冽如月光一般的命运辗过这个孩子之前;这个不存在的孩子将会认识他的父亲、他的父亲的父亲,以及他父亲的父亲的父亲。他将认识他们。”

我们因此知道作者,准确地说是叙述者讲述这一切的最初动机,他要将父辈们经历过、思考过的一些东西告诉他未来的孩子,而且要在无常的命运尚未降临之前。因为命运的力量太强大了,也太神秘了;没有人,也根本不可能有人了解命运的逻辑,我们不知道上帝掷不掷骰子,我们只知道命运其实就是个黑箱,没有什么光能照得进那个世界。然则,人似乎只剩下“听天由命”一条路了?世事似乎又告诉我们并不尽然。人是思考的动物,人不可能完全放弃思考,毕竟,思想的能力也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否则亦是暴殄天物。古罗马的先贤说,相信的人命运领着走,不相信的命运赶着走。然而,这世上谁是知道我们的命运的人呢?先知在何处?命运的罗网早已将芸芸众生一网打尽,无一遗漏,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当叙述者听到电视里卡通片中的一句“住进一个没有命运也没有浴缸的房子”时自然要惊诧莫名了。想逃,却始终逃不脱。这其实也是命运。可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作者要先就给他尚未出生、甚至还完全无形的孩子讲一讲人在命运中的故事,或许他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起码因他的努力而成为命运领着走的人?又或者,因着他自己在这个时代经历得太多,他的父亲,乃至父亲的父亲经历得更多,他要借助于一个较之个人经验更宏大的历史,来给他的孩子一点启示?其实,无论是个体,还是一个历史主体,又有多少是在经验中成长、前进的呢,更遑论教训了?然而,父亲必须这样做,就如同叙述者的父亲所想:“他总认为孤立的生命状态不值得被发现,就像个别的人生琐事不值得被弘扬一样。”有着这样的父亲的儿子也就自然要将自己的孩子纳入这个血脉和生命的连贯体中,使他/她成为这根线上的一部分。用叙述者的话说,是:“所有的故事,都是在让聆听的人能够面对遥远未知的路途。”

也许是作者对父与子、生与死、命运与偶然、血脉与历史的耽思吸引了我,让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和孩子,想起了我最终仍未能见上一面的病榻上的父亲,想起了我这么些年是怎样做父亲的。我是个未尽孝道的儿子,也是个不称职的父亲。可张大春的书名叫“聆听父亲”,他是要他的孩子聆听他的絮语吗?还是他自己作为一个儿子在父亲病榻前的聆听?当我回过头去翻阅全书,发现张大春是从对孩子的讲述始,终于对父亲的聆听,这恰好是现实的颠倒。而颠倒的现实正是思考和写作开始的地方。

我们当然不会忽略张大春从他父亲的父亲开始的溯源之旅,即使是破碎的、不连贯的时间和空间,但我们依然可以还原、组接出一个中国近现代史的脉络和地图,个人、家和国被张大春和他的父亲、父亲的父亲的经历杂糅、交织在了一起,看似碎片块块,其实却是拼图游戏,可这块块碎片又恰是个人在现代生活中最深切的感受,借用齐格蒙・鲍曼一本书的名字――“生活在碎片之中”。所以,无论是未出世的孩子,还是父亲,抑或是张大春使用的“祖家”也已早就不是孤立的个人家族史,乃是基于个人经历和家族史之上的中国近现代历史,乃至当代史。可是,其中最关键的乃是碎片化的生活经历却是历史的组成,而史家正是一个个拼图人,其间的差别只在史实和史识的多少、高下之分。

既如此,人在历史中也就成了命运的题中应有之意。但张大春并非一个简单的历史宿命论者。个中意味便只能从阅读中细加品察矣。初读的时候就觉得张大春的叙述很有点莫言“我爷爷我奶奶”的味道,据说张大春是莫言的好朋友,他们又都是山东人。我不知道是山东的每一块土地上都有爷爷奶奶的痕迹,还是爷爷奶奶正在离我们远去,张大春和莫言觉得得赶在他们离去之前给孩子们留点东西,总之,在这样一个集体遗忘如瘟疫般传染的时代里,我们真的该仔细地、耐心地“聆听”一下“父亲”的声音了。

似乎没有比“聆听父亲”更好的题目了,就以张大春先生的原书名做标题罢。

《聆听父亲》,张大春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25.00元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