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交通、女性和就业

2008-05-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赵强 我有话说

交通造就一个繁华的环境,造就相对集中的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而格局一定,人们就会越来越依赖交通在各个区域间穿行,在工作、生活和享受间拥挤。

千手观音般的家庭妇女

美国进行了一项调研,发现纽约市高中学历以上的已婚白人女性中有一半以上的人选择退出了职场,留在家里做家庭妇女。这是继女权运动妇女纷纷出去上班以来的一个新趋势。当然,做家庭妇女的女性可以自豪地认为自己一身兼任了清洁工、厨师、管家、教师、园艺工、会计、出纳、心理咨询员等等十数个职业,也有机构将这些职业的平均薪水按照工作时间折算出家庭妇女应该领取的平均年薪,大概是将近20万美元,这似乎已经远远超出美国普通中产阶层的收入了。从这个侧面也许可以看出妇女留在家中至少经济上是合算的,如果要保证高质量的家庭生活,聘请这么多的服务人员可不是一个普通双职工家庭能够承担的。前述调研的结果却令人意外,在各种可选项中,交通拥堵成为不愿意上班最主要的因素,大大超过就业市场不景气、工资体系不公平、育儿和住房费用过高等等。

研究者认为,“那些交通时间急剧增长的城市,往往在女性就业方面出现增长缓慢的情况”。最终的社会学相关结论是,交通费时费钱,交通情况愈糟糕,女性就愈有可能退出职场,或是根本不接受工作。此项研究覆盖了美国大多数城市,夏威夷、洛杉矶、迈阿密、休斯顿和旧金山情况与纽约差不多,出现相反情况的是明尼亚波利,那里80%已婚白人女性都有工作,甚至超过全国25岁以上男子的就业率。明尼亚波利是明尼苏达州最大的一个城市,气候寒冷,风景秀美,作为大城市,交通想必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算得一个例外。明尼苏达州人传统地将自己看做是斯堪的纳维亚人的后裔,但更多的实际上是德国人的后裔。北欧国家女性就业率平均为70%,而德国为62%,从中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就业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科技发展、经济体制、政治模式与现实考虑都会造成影响。交通促进了就业空间的扩张,而就业空间的扩大反过来又会导致交通状况的恶化,导致交通拥挤的原因除了人口众多外,工作地和居住地之间过远的距离显然也是个问题。从某个角度来看,交通的出现使交通拥挤成为必然,因为交通造就一个繁华的环境,造就相对集中的工业区、商业区和居住区,而格局一定,人们就会越来越依赖交通在各个区域间穿行,在工作、生活和享受间拥挤。道路资源是有限的,工业区、商业区的财富集群效应,居住环境在经济因素和生活质量双重考虑下的去中心化,逐渐让工作地点离居住地点越来越远,于是,只能人来适应城市而非城市来适应人,忍受交通拥挤就成为都市人的常态。而女性为什么会更为敏感呢?我们可以猜想,在生理上,女性更情绪化一些,交通拥挤带来的坏心情很容易带入到工作中,使得慢热的女性需要用更长时间来适应办公室;而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上,女性需要转换的环境比男性更多,商场、幼儿园、美容院,等等,每个环境都对应着不同的情绪,交通拥挤让情绪无法顺利转换。换句话说,调研中的交通要素其实是基于心理、经济、社会种种复杂原因的一个表象,所以成为一个扎眼而意外的选择。

巴西圣保罗市或许是全世界交通最糟糕的城市,市民们发展出一套“车上生活”,化妆、刮胡子、看书、学外语、看DVD、和邻车司机聊天约会,凡是能想到的事情都可以在车上完成,交通迫使他们把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浪费在路上,于是,他们必须让这部分时间获得意义。“车上生活”是一种无奈的解决之道,而当经济上没有压力甚至效益更佳,那么,做一个家庭妇女,少转换一些环境,也不妨是一种次优选择。生活和工作在有的人看来是一体的,而有的人觉得应该分开,交通成为生活和工作的枢纽,是个令人头痛的工具。是尽量避开它,还是干脆把它纳入到或是生活或是工作的范畴,成为一个文化选择。于是,文化传统往往在这些说不清道不明的社会问题上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很有趣,也很无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