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地方文化叙事的重要收获

2008-05-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汪政 我有话说

现在,相当多的地方都在确定自己的文化认同,梳理自己的文化源流,标举自己的文化性格,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文化的意义正在更深广的层次上被人们所认识。在一个经济、政治、法律等不断走向共通的时代,只

有文化能保持独特的面孔与个性。中国丰富的地方文化确实给这样的文化行为提供了坚实基础。毫无疑问,这种在长期历史演变中形成的文化传统,对区域发展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因此,一方面固然应该重视地方文化的承继与创新,但也不能因此或杜撰或错认自己的文化积累与传承。目前,不少地方都发生抢收夺文化遗存的现象,这显然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开掘地方文化资源,前提是以客观的、实证的态度整理自己的积累。“泰州文化丛书”体现的正是这种自信而坚实的姿态。

从文化资源矿藏量来说,泰州的确可以自豪。泰州地处苏中,成陆于五万年前,七千年前已开始有古人类居住,古称海阳,汉初即置县,郡设于东晋,州建于南唐。东吴名将吕岱,宋代名将岳飞,直到陈毅等都曾扬戈于此。更有书画理论家张怀瑾、著名教育家胡瑗、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江北第一文士宗臣、遗民诗人吴嘉纪、“三绝奇才”郑板桥、说书大师柳敬亭、小说家施耐庵、围棋圣手黄龙士以及当代京剧大师梅兰芳等,皆为泰州俊彦。再加上范仲淹、孔尚任以及王维、晏殊、王安石、汤显祖等,或为官,或游历,更为这片土地留下了丰富的人文滋养。长期的文事武功使泰州古迹众多,景观林立。千年古刹孝律寺在海内外佛教界享有盛名,崇儒祠、岳王庙、安定书院、施耐庵陵园、郑板桥故居、梅兰芳纪念馆等都为一时之胜。如此文化遗存与文明史,为后代修史者提供了丰饶的素材,泰州自古就有修史编志的传统。所以,可以说“泰州文化丛书”的编撰出版是泰州人文化自觉的体现,是泰州文化建设的品牌工程,也是泰州人修史传统的发扬光大。这套丛书第一次系统地、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了泰州文化,涉及历史、名人、名胜、教育、戏曲、宗教、文学等广泛的领域,内容丰赡,脉络明晰,图文互释,叙述精当,堪称泰州人文的一大盛事。

这套丛书首先是选材精当,重点突出。丛书一方面考虑文化学的规范性与学术性,更从本地的文化特点出发,既重普遍性、全面性、基础性,更重特殊性、个性化与地域性,突出重点,彰显优势。其次,丛书因材设体,编撰结合。作为十卷本的丛书,如何确立体例确实是个难题。丛书实事求是,灵活自如,采取了编撰结合的方式。所谓撰,就是按专题进行撰写;所谓编,则是按专题将古今诗文予以编选。撰,是对文化传承与积累的重新梳理,是从新的视点与立场对文化史进行重新解读,是从读者需要出发对众多的文化现象进行分类、介绍,给人系统的知识、完整的概念、清晰的线索和评判的参考。编,是对文化积累的原汁原味的呈现,是从浩如烟海的文化作品中进行总结遴选,是对古今文化作品的一次经典化,也是从读者需要进行的一次推荐与解读,给人直观的感受、精神的愉悦与审美的陶冶。而以撰来说,又各有体例,不求统一。一方面从主题出发,更好、更准确地介绍对象,一方面从作者出发,发挥撰写者的优长,从而形成各卷的个性,避免形式上的单调雷同。再次,丛书雅俗共赏,重在普及的风格定位。不管目的如何,以文化作为叙述与研究对象,学术应该是其根基。丛书无论是编,是撰,都能做到定位准确,立论持平,注重吸取前人与同代人的研究成果,资料丰富扎实,反映出编撰者谨严的学术立场与对事业负责的精神,反映出编撰团队相当的学术功底。同时,作为地方文化建设工程,丛书显然承担着整理地方文化与推介宣传地方文化的任务,使丛书成为泰州文化的权威读本,乡土教育的平台,所以普及性、可读性、通俗性与亲和力便成为编撰者的风格定位。这表现为在内容的把握上就是立足学术但并不作高头讲章,有根有据,深入却能浅出。表现在表达形式上则是丛书的叙事风格明白如话,通俗晓畅,它吸取了“话”的特点,注重生动性与趣味性,让人感到文化就在眼前,就在身边,这样的定位是恰如其分的。

泰州历史悠久,物华天宝,《泰州文化丛书》的出版作为一个标志,不但让泰州人更了解自己,让世界更了解泰州,也为泰州的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泰州文化丛书”(十卷本),范观澜、徐金城等编著,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7月第一版,180.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