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70后与80后笔下的校园青春

2008-05-2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朱家雄 我有话说

在去冬签定再版合同几个月后,新版的《北大日记》终于在北大110周年校庆前夕出版了。至此,我主编的“北大情爱三部曲”(《北大情事》、《北大情书》、《北大情诗》)及《北大文章》、《北大日记》五本书就

都再版过一回了。这五本书关注的核心都是“青春”二字,颇适合青年人尤其是学生阅读。

爱情天生就与青春血脉相连,专注于此的“情爱三部曲”自然属于有关青春的叙述;“北大日记”则更不须解释,全系北大青年学子在燕园求学期间的自述与青春自白。惟有收入蔡元培、陈独秀等北大先贤文字的“北大文章”似与“青春”相去较远――但这些文章富有思想的光芒、生命的血性与青春的激情,细品起来,满满一本“北大文章”也都直指青春,何尝不是“青春北大”的一种彰显与焕发?

《北大日记》全书所收均系1990年至2008年间就读于北大的学生日记作品,其间的青春光彩与动人旋律更是集中和突出。虽然这些日记作品通常都由我第一个读到,虽然书出版后我没有再通读过,但我心里依然清晰地回放着所有作者的成长历程与美好青春。日记这种文字确有其神奇之处――这样体裁的书写是自然和随心的、真率且放松,虽然有时欢快奔放,有时流畅铺展,有时朦胧隐约,有时是婉转深沉,但大多数时候却是简洁和直接的。这些日记具有声音、色彩和图像一般的奇妙表现力,从而使我这个首席读者在这么久之后也忘不了初读时的那种会心之叹与欢喜欣悦。

新版的20万字的《北大日记》虽然容量有限,但却装载了北大校园里每个人、每一天、每个角落和每一个经典场景。新生入学时的自豪与生涩,赢得成绩与荣誉时的开心与骄傲,毕业前夕的伤感和对北大的依恋,军训时的汗水与坚强、乐观与幽默,北大山鹰社远征雪山时的豪迈、无畏与团结协作,操办学生社团活动时的忙碌、自信与快乐,学生会干部组织和操办大型活动的过程、体验与感悟,暑假在IT公司里打工时的新鲜、投入与收获……通读下来,不论是年轻时代的美好展望,还是未名湖畔的浪漫主义,燕园深处的动人旋律,抑或是北大男生女生的成长自述与青春独白,都颇有让人感慨良多、心潮起伏乃至由衷神往、不忍释卷之处,又仿佛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也就念完了大学,也就结束了校园里的青春之旅,乃至已经拿到北大的毕业证书即将离开诗化的燕园了。

所有这一切,都出自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这两批青年人的笔下,用他们心灵的彩笔描绘出的成长历程和青春风景。应该说,这样的历程与风景是真实的、深切的,也是美丽的,值得所有曾经或未曾在北大校园里停留过的年轻人为之向往、关注与怀念。虽然有一句老生常谈曰:“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校园永远是这个校园,但进出这个校园的年轻人却是几年一换,校园里的一切固然美好,却也和生活本身一样从来都在不断变动之中,但我还是要在这里说,这样的青春的图景其实也是不断重复和相当类似的,因为所有的校园和青春再美丽、再精彩,说到底也不过如此而已,无非是未名湖畔的这类风景更具代表性。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读一读《北大日记》,就体验了同时代的校园生活、乐趣风光。

坦率地说,我并没有想到会做成这样,因为一开始我是想如同展现20世纪北大一百年以来的爱情图景的《北大情事》那样,以日记的形式展现北大建校一百年来历代北大人的校园青春。但组稿过程中却遇到了困难,“情事”这种东西,像蔡元培、陈独秀等北大先贤的有关“事迹”固然可以邀请今人根据各种资料临时撰写,但若他们并没有写日记的习惯,或者写了也没有保留下来,总不能为他们杜撰。一番查找和搜索下来,我便知道收集老日记的困难了,不光1949年之前的日记不好找,甚至包括从1949年到1990年之间,北大人所写的日记也不是那么好搜索。于是我知难而退,终于决计就搜集从1990年至今期间的北大学生日记,首版和新版都是如此。没想到这反倒使这本书显出最大程度的青春勃发。

  《北大日记》,朱家雄主编,文汇出版社2008年4月第一版,24.00元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