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校为何要追星?

2008-06-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湖南长沙市 彭联联 我有话说

著名歌唱家宋祖英,日前受聘为华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客座教授。如果让宋祖英担任声乐专业教学,那是好事,可华南农大请她“指导”该校的民族文化研究,未免有攀附和作秀之嫌。

近年来,高校热衷明星效应,周星驰、成龙、牛群、赵本山、赵忠祥、李湘等等演艺明星纷纷被一些重点大学聘请为教授,或兼职,或客

座,或名誉……形式不一而足,至于他们为所聘高校的科研和教学“教授”了多少,可就难说。

明星受聘,各有各的考虑;高校追星,出发点却相同,都是希望借明星之光为自己增色。问题是,高校作为科研和教学的圣殿,其社会效应为什么要倚赖于演艺明星呢?

梅贻琦有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也就是说,大学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积淀和精神追求。大学的成功与否,不在乎外在的形式,而主要在于通过科学的学术机制、教学机制,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造就有建树、有影响的学术大师,培养出为社会所欢迎的优秀学子。

可现实情况是,我国高校的学术本位机制远没有形成,大学本质属性和天然使命不能通过合理的渠道得以实现,校园充斥着喧嚣、浮躁之气。一方面,高校不能够通过一流的学术、有名的大师和优秀的人才打响自身的品牌;另一方面,高校又迫于生源的竞争、经费的压力需要面对社会和市场。于是只好急功近利,走终南捷径,以与明星联姻来吸引眼球,至于明星是否适合和胜任科研和教学工作,则另当别论。

高校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需要高校自身的内功锤炼,包括师资力量的培养,教学质量的提升,科研实力的增强,管理水平的到位。靠明星打响品牌,最终的效果只会是有“名”而无实,不仅如此,还加剧了高校的浮躁、庸俗之风,造成整个大学文化、精神品质的沦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