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越陈越鲜活的映象

2008-06-04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蒋迪安(江苏省新闻出版局原局长、党组书记) 我有话说

2008年初这场大雪,是几十年没有过的。看着窗外飞舞的雪花,当年盖出版大厦,科技编辑室因为拆迁,挤在院内靠墙临时搭建的棚子里编稿发稿的景象,又在脑海里映现出来。

也是这样的大雪。来自四面八

方一群二三十岁的同事,写字台紧紧相挨,生着炉子,欢声笑语,热气腾腾,寒气敌不过人气,时间却转得飞快。清早,领导职工一起扫雪,用带着小冰凌的拖把拖地。上午,骑着脚踏车,碾过冻雪的道路,给主管部门和作者送年画样书。中午,就着炉子,热上自带的饭菜,边吃边聊。下午跑印刷厂回来,在车后书包架绑上过年分到的几条冻带鱼往家里赶。这一天天早已过去,可是陈迹现在又鲜活起来,人和书的种种,像过电一样,在眼前久久难以挥去。

首先想到洪帆。1969年,“文革”已经进行了四年。江苏出版机构早已被“砸烂”了,只剩下一个专管印制《毛泽东选集》的办公室。洪帆在这时候被从五七干校调来,受命组建省革委会出版发行局编辑科,开始有限的恢复出版工作。当时,全科只有七个人,人手自然很紧。我却自告奋勇,要求分工干科技编辑,他居然立即同意了。在当时一切工作都要突出政治的气氛下,这种安排无异是布了一颗闲子。果然,1976年有人提出了质疑,认为这个光杆科技编辑应该撤销。亏得洪帆坚持。这一颗闲子的坚持,带来了“文革”后科技图书及作者网络的延续和积累,使江苏科技出版工作,在全国最早起步和发展。到高斯同志恢复江苏人民出版社的时候,进一步成立了科技编辑室。很快科技编辑室出书的品种、册数和销售码洋都居于全社前列,这就为高斯同志向省委争取,将江苏科技出版社定为副厅级奠定了基础。至今,科技出版社定这种级别,全国仍然仅此一家,高斯同志可谓功不可没。

刚组建的科技出版社,编辑大多是新手。出什么书,怎样出书,许多人茫无头绪。大家三天两头的跑主管部门、学校和科研单位。同他们交朋友,摸情况,了解科技中心工作、科技前沿动态、新老作者专长、国内外出书情况等等,各种信息汇集起来,大家就有点数了。这时候,“文革”刚解放出来的一些科技人员,都想在业务上干点事,往往急于出书。可是,他们不了解出版行情,很多人也不大会写书。我们的编辑还迎上去,正好弥补了他们的这些不足,因此大家很快成了好朋友,一批批贴近实际需要的图书就从这里产生了出来。

老作者中最难忘的是叶桔泉。这位来自苏州的名老中医,“文革”前就写过汉方中药的专著,在日本用日文出版。“文革”中他被下放到桥头省五七干校开中医门诊。他一面为下放干部治病,一面给大家讲中医的饮食疗法,非常受欢迎,薄薄的油印讲义,不胫而走。我们想请他将这些内容写成书出版。可能“文革”中的写书之累犹在眼前,也可能年岁大了,开始他不很积极,表示现在我只作耕耘,不问收获。他把陆陆续续写成的一些讲稿交给我们自行去编辑。这些讲稿有油印的、手写的,有稿纸上的,也有写在练习本、包装纸后面的,中间还夹着一些写的小纸条。我们的医卫编辑可真是又“编”又“辑”了,硬是帮他重新梳理、设计,提出内容修改、补充的建议,加上表格、注释和附录,终于出版了全国第一本食疗书籍:《饮食疗法与便方》,一炮打红,立即成为书店的热销书。这本书和以后江苏科技出版社又出版的窦国祥著的《饮食疗法》,都是一版再版,成为江苏科技出版社的长效书。

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读者和作者,不仅在通俗读物方面取得了成功,一些专著走这条路同样形成了重大影响,胡明?对《皮肤病学》的反复经营,留下的印象就非常深刻。皮肤病历来被看做是“疥癣小疾”,在医院它是小科,出版物中它不被重视。可是,在生活中它却是许多人反复发作的多发病,给人们带来不小的痛苦和烦恼。胡明?瞄准这块紧贴生活和读者的空间反复经营,由小册子编到临床参考书,再形成《皮肤病学》、《皮肤病彩色图谱》等一系列专著,一路走来,两个效益都非常好,终于成为全国这方面图书的权威之一。

理工编辑们策划出版了许多贴近实际和生活的好书,如满足农村农机普及需要的东风12、东风50拖拉机使用手册等。

这些编书的故事,那一幕幕在出版事业耕耘的火热场景,现在都已经只是留在我们这些退休老人心里的珍贵忆念。往事如烟,映象已经成了陈迹。但不知这些陈迹中是不是还包含有一些现在仍然鲜活的启示,如果有的话,这些映象的回放也就值得了。

2008年1月21日雪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