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废墟上重构精神的家园尤为重要”

2008-06-11 来源:中华读书报 作者:记者 舒晋瑜 我有话说

本报讯 自5月19日起,中国作协分别组织了4批中国作家抗震救灾采访团出发,分赴四川、甘肃和陕西灾区。来自部队和全国各地的作家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用笔记录着这场艰苦的抗灾斗争。目前,到抗震救灾一线采访创作的作家们已陆续返回,他们用不同的形式见证、参与并书写这场伟大的战争。

 

 作为抗震救灾体验生活小分队的负责人之一,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陈建功带队赴甘肃省陇南和甘南地震灾区进行了创作采访。他告诉记者,中国作协前后派出4个小分队,共有五六十名作家参加抗震救灾采访团。各分队情况不同,由于余震未断,去四川的小分队更艰苦一些,他们冒着风险,到映秀镇、到都江堰已经倒塌的中医院和小学去采访,经历了很多波折,采访了很多感人的事迹。“在这次地震中,甘肃省有300多人受难,灾区很多村寨不通车,车到达一个村子至少要往返三四个小时,下车后还要步行两三个小时才能到达。很多救灾物资都要靠部队官兵背进村庄,比起他们,我们已经算轻松了。作家们在那里采访,向村民了解情况,采访了当地军人,主动捐款捐物,希望为灾民重建家园尽些绵薄之力。我们下山后,第二天下午,当地村民就给我们送来锦旗,献哈达,让我们十分感动。”

陈建功说,在采访中,作家们与百姓同甘共苦,不给地方找麻烦,有些是住在驻地,有些是住在帐篷里,有时遇见志愿者,也会和他们分享一些食物。作家们在这种情况下都表现出强烈的爱心和责任感,一路走一路不断写出各种作品。他特别提到21岁的石家庄铁道学院的陈伟军,这个尚未加入中国作协的青年作者,在抗震救灾小分队中的优秀表现,使我们看到80后年轻人也一样忧国忧民,为国家承担责任,这种信念已经在年轻作家中树立起来了。此外,令陈建功体会颇深的是,自己过去对乡村干部了解不多,在抗震救灾过程中,甘南广大干部在地震之后表现出的自觉性以及与百姓同甘共苦的精神令人十分感动。“平时他们的生活也很艰苦,扶贫任务很重,这时表现出非常高的自觉性,扛着米面进山沟给百姓送,我对基层干部充满敬意。”

军旅作家李鸣生随第一批中国作家抗震救灾采访团采访10天,后自行采访7天,前后用了17天时间走了北川、什邡、绵竹,绵阳、安县、彭州、江油、平武、都江堰等主要灾区,总行程约7000公里,采访人数数百名,录音120个小时,笔录约30万字,拍摄照片5000余张。他五次进入儿童医院,六次进入精神病院采访,关注灾后特殊群体心灵与精神的震撼与创伤。李鸣生告诉记者,他深深地体会到在大自然面前,个体的生命之脆弱、人类之渺小,力量之有限。“人生追求崇高,追求不朽,固然伟大,也很可敬,但平平安安地活着,平平凡凡地工作,也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就是人生最踏实的幸福。有亲人,就是最大的快乐;活着,就是最大的成功。地震摧毁了村庄,摧毁了家园,摧毁了生命,伤残了身体。但地震对人心灵和精神的摧残,远比对物资和身体的摧残来得更为实在。在所有受灾对象中,伤害最大的是人群;在所有人群中伤害最大的是儿童;而儿童伤及最重的是心灵。因此,重建物资的家园固然重要,但医治心灵的创伤、重构精神的家园――尤其是在废墟上重构精神的家园,同样不可忽视,甚至尤为重要。”李鸣生表示,四川是自己的故乡。在故乡废墟上半个月的冒险奔走,使他的心灵震撼极大,深受创伤。为告慰那些被地震夺走生命的亡灵,为了他那满目疮痍的故乡,他正赶写一部长篇报告文学。在这部书稿中,他将镜头与文学相结合,用镜头定格真相,用文学留下思想,试图在报告文学的文本上做一次新的探索。

6月10日中午,作家柳建伟在成都机场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此前他在灾区体验了二十余天,几遇生命危险。“抗震救灾是一场战争,目前只是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重灾区目前形势依然严峻,头顶有悬湖,脚下有余震,身边有飞石,生命危险随时存在。昨天有车被飞石砸毁,我们采访人员逃过一劫。灾区重建比救援难度更大,此灾影响面大,重灾民近千万,必须沉着应对。”柳建伟表示,在灾区能真切感受到我们的祖国真的强大了,可以度过难关,各界捐款近五百亿就是证明。同时,这一场大灾和伟大抗灾斗争是一座文学艺术作品的富矿,作家应全身心投入开掘。柳建伟在灾区已写了几篇短文陆续发表,其中有写英雄陆航团,八一厂除拍了大型纪录片《为了生命》外,马上要准备创作三部一大两小故事,分别关注近十年三大灾:洪灾、疫灾、震灾。据悉,大片名为《惊天动地》,小名分别是《灾区上空的鹰》《空降勇士》,柳建伟任编剧。

作家徐坤刚刚完成了以北京奥运会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八月狂想曲》,又马上参加了抗震救灾体验生活小分队。她表示,关注和参与国家大事,是一个作家的责任和义务。在重大的国家民族大事面前,无论是奥运也好抗震救灾也好,作家不能缺席。“我看到了太多的感人事迹,看到了太多的眼泪和感动。广大基层干部、解放军官兵、普通老百姓,在生死面前体现出来的爱心、忘我精神和责任感,无时无刻不令我感动!”在灾区现场“5・25”文县6。4级余震过后,徐坤马上就抢时间,发回了第一篇报道《三声长哨与147条性命》马上在《文艺报》刊载,刚刚写完的长篇纪实文学《一个区委书记的震后48小时》发表在《中国作家》上。徐坤说,回来后第二天,就决定将新书《八月狂想曲》稿酬十万元,委托中国作协捐赠给自己采访过的陇南康县豆坪乡豆坪小学,用于校舍重建。在汶川大地震中,学校的48间土坯房校舍全部倒塌,而学生在老师们的掩护率领下,安全逃脱,无一人伤亡。目前,徐坤正在紧张赶制舞台剧《三声长哨》,希望将灾区可歌可泣的事迹传扬出去。

中国作家抗震救灾采访团成员黄亚洲说:“灾难使我们成为老兵。我反复思考着消防官兵在大灾突然降临时的那种‘舍我其谁’的情怀,那种‘在战争中学会战争’的老练,以及我们在耀眼的‘消防红’面前已经呈现出来的一些相形见绌的幼稚。我更为入伍才六个月的‘新兵蛋子’在几分钟之后就获得的那种坚强和成熟所感动,这是人成长的必须途径,只不过从‘新兵’到‘老兵’的过程在他们身上表现得格外迅速。”他说,我们要总结的东西太多,我们要学习的东西也太多。我们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方面,尤其是我们的军队,我们的武警消防官兵,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各行各业的奔向献血车、募捐箱、“志愿者”臂章的人民,我们完全可以像都江堰消防中队那些可爱的新兵在革命大熔炉里所表现的那样,在瞬间,成为一块好钢。

“80后”作家春树作为鲁迅文学院第8届高研班学员代表,也参加了由中国作协组织的抗震救灾小分队。她告诉记者,甘肃陇南的武都区是除四川省以外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他们到名为贺家坪的村庄采访。地震中这个村的房屋全部坍塌,还有人员的伤亡,小分队代表中国作协为这个村捐献了5万元,希望能够为他们的重建尽一点力量。“乡亲们感动地流着泪,泪水是感激的泪水,也是洗涤我心灵的泪水,让我第一次真切地感知在这一片贫困的地上生活的人们,是那么淳朴、善良。”春树说,自己还采访到一位同龄人、退役的女兵罗丽,她在罗丽身上看到了无所畏惧的勇气,看到了忘我的奉献,看到了同龄人在巨大的灾难面前的责任感。她说:“这片土地已经在我的心里留下了太深的印象,刻上了太多抹不去的情感。这次灾区之行,让我看到了一大批基层共产党员感人的行动和闪光的精神品格,过去缺乏如此直接的认识。这次灾区之行改变了我,它让我变得更坚强更善良,在今后,我会尽我的所能,关注灾区的人民。我唯有用笔来记住他们,用心来记住他们。”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